发布时间: 江山多娇
熟悉烟筒屯镇的人,提起这里,总会联想到两个词汇:湿地,芦苇,芦苇早期也被老人们称作“小金条”。
2016年,烟筒屯镇和光村村民苏家旺组织5名村民,成立了家旺苇制品加工合作社,从事苇板、苇帘等苇制品生产加工。经过一年的经营和努力,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吸引了周边的村民加入。2017年初,合作社与青岛外贸公司签订“小捆苇”订单1500吨,通过铁路、海陆运输,将产品出口到荷兰等欧洲国家,成为建设生态房屋的高端材料。
如今,家旺苇制品加工合作社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依托当地丰富的芦苇资源,带动周边村屯农民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使当地农民真正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小芦苇撬开致富门
盛夏时节,走进烟筒屯镇家旺苇制品加工合作社,工人们在各自岗位上紧张地忙碌着,编苇帘、码放小捆苇,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对于合作社社员来说,今年又是一个“捞金”年。
烟筒屯镇水苇面积57万亩,年产芦苇15万吨,当地很多农民都靠芦苇走上了致富路,苏家旺就是其中一位。
合作社组建前,苏家旺一直经营芦苇生意。因为当时人手少,加上受场地等条件制约,遇见降雪量大的年份,芦苇的收购和存储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时,苏家旺就意识到,不能再“单打独斗”,必须扩大规模,抱团闯市场。于是,苏家旺决定组建合作社,与村民共同致富。
说干就干,在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后,2016年,苏家旺注册成立了家旺苇制品加工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吸纳了5名会员加入。投资100余万建设了生产、加工、存储用房2栋,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主要从事苇板、苇帘等苇制品生产加工。合作社的成立,改变了过去只卖原料的传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合作社负责找市场、签订单,社员负责生产加工,产品统一对外销售,从而形成了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合作社把资源集中到一起,统一收购、统一管理和销售,家旺脑子活,有他带领我们干,我们放心。”社员刘维海说。
谈到当初建立合作社,苏家旺回忆说:“以前一个人干,东奔西跑找销路,订单是有很多,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啊,导致有很多订单都放弃了,想想都觉得可惜。现在有了合作社就不一样了,应对市场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个整体,所以我相信我们会越来越强大。”
对接国际大市场开辟增收新渠道
烟筒屯镇芦苇品质好、抗老化性强,作为建筑用材较为广泛,尤其受到外国客商青睐。苏家旺利用当地丰富的芦苇资源,向周边百姓让利,在本地周边收购芦苇2000多吨,把本地优质芦苇归类整理、精挑细选,加工成房屋屋顶建筑用的“小捆苇”。在2017年初,合作社与青岛外贸公司签订“小捆苇”订单1500吨,通过铁路、海陆运输,将产品出口到荷兰等欧洲国家,成为建设生态房屋的高端材料。
据苏家旺介绍,芦苇的传统做法是将芦苇编织加工成苇席或民用泥水箔,苇席大多用于粮、棉等物资苫垫或土炕的炕席,而泥水箔多用于农民建造房屋、铺房顶。现在经过合作社加工出来的“小捆苇”比以前传统做法的泥水箔在质量和耐久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很受国内外商家的青睐。
“我们收购当地优质芦苇,经过初步加工后的苇帘价格在每吨500元左右,经过精细加工后的‘小捆苇’价格可达到每吨1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提高了2倍。”苏家旺告诉我们,现在合作社年纯利润能达到40万元,社员年均纯收入可达1.5万元。
苏家旺始终坚持加强对外学习和联络,合作社也逐步走上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之路。目前合作社的运转已经步入了轨道,为了能使合作社闯入更广阔的市场,今年,苏家旺参加了我县组织的乡镇参观团赴哈尔滨学习取经,拓宽合作渠道。先与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厂家达成合作意向,后又与哈欧国际货运班列招商项目深度洽谈,达成了合作意向。
“以往海运,需要45天的运输时间,与哈欧国际货运班列达成合作意向后,现在通过班列运输,只需要15天,而且运费更低。”苏家旺说。更加高效的运输方式和低廉的运输成本,使合作社向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的方向发展。
抱团闯市场同心奔富路
为了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带领更多的农民走上致富路,苏家旺采用“基地+社员+企业”的模式,共吸纳正式社员20人,工人80余人,加快了村民致富的步伐,带动了当地芦苇产业的发展。
刘维海是最早的社员之一,早期家里条件并不好,加入合作社之后同苏家旺一起经营管理合作社,成为该社的骨干力量。“当初的决定是对的,不只是我富了起来,其他社员收入也大大提高。现在还有许多村民想要加入进来,我们老社员会带好新社员共同致富。”刘维海说。
谈到下一步打算,苏家旺表示,扩大合作社规模势在必行。苏家旺也得到了镇政府的全力支持,为合作社的扩建配套了用地,在用水用电等方面也给予了优惠政策。“下一步我们打算再建设共6000平方米的生产、加工、存储用房2栋。销售方面在以出口为主之外还要与内蒙古等地建立生意往来,加大合作社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家旺芦苇加工合作社的经营与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苏家旺表示,他会继续走下去,让烟筒屯镇芦苇这个“小金条”走向更广阔的大舞台。
(黑龙江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