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损害案件需要伤残鉴定,遗产继承纠纷涉及房产评估,婚姻家庭诉讼往往通过DNA确认亲子关系,而一些合同纠纷则需要通过文书鉴定确定笔迹公章的真伪……在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商事案件中,司法鉴定成为探究事实、查明案情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随着法院收案数量不断增长、新型案件不断涌现,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案件数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这也让司法鉴定“费时、费力、费事”的老问题更加凸显,甚至成为影响法院司法公信力、制约办案质效提升的顽疾。对此,北京法院系统历经两年多探索,统一工作规范、统一信息平台、统一专业队伍、统一集约管理,并于近期全面上线了“对外委托一体化平台”,让原本以“月”计时的“马拉松式”鉴定评估周期,一跃创造出了27小时办理完成的最快纪录,切实让诉讼群众在司法鉴定中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委托鉴定管理规范化
为了拖延诉讼有当事人经常在提起鉴定申请后迟迟不交纳相关费用,需要补充鉴定材料而当事人又无法及时向法院提交,当事人争议较大无法进行现场勘验……而这些司法鉴定中出现的情形因不计入专业机构鉴定期限,形成“空窗期”,往往会使案件审理陷入停滞,裹足不前。
如何打通“肠梗阻”,扎紧“时间阀”,搭好“连环扣”,实现“无缝隙”,畅通专业机构与法院衔接渠道,让当事人在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面临的一大课题。
2017年底,北京高院率先从机制构建入手,先后与北京市司法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司法鉴定管理与使用衔接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民事和行政诉讼鉴定人出庭作证若干规定》。经过征集全市三级法院和专家学者180余条意见建议、先后30余次修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对外委托鉴定评估工作的规定(试行)》于2018年底正式出台实施。
通过一系列建章立制,北京高院在对外委托申请审查、确定机构、办理委托、机构实施、异议与出庭等各个环节明确了操作流程、审批权限和时间节点,并针对办理委托、机构审查、当事人交费等实践中经常出现拖延的关键环节,明确了严格的审批程序、最长期限及相应后果。
“法院对外委托时间限定在5个工作日,机构审查受理时间限定在7个工作日,当事人交费时间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法院补充或重新提交鉴定评估材料时间限定在30日、特殊情况经审批延长至40日内完成。”北京高院诉服办鉴定评估工作负责人刘瑾说。
得益于新规,作为原告代理人的孙某近日收到法院通知,称由于被告在规定时限内未交纳鉴定费,视为其放弃鉴定主张,将重新进入实质审理程序。“被告就是恶意提起鉴定申请以拖延审判,新规管得好,维护了我们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孙某说。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北京法院严格对照“流程图”,精准对标“时间轴”,将各时间节点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法官和鉴定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极大激发,平均鉴定评估周期由以往的98日缩短为现在的38日,审判质效显著提升,营商环境得以进一步优化。
鉴定流程全程智能化
“这是法院系统新上线的对外委托一体化平台,可接受委托此案鉴定事项的机构共有近30家。”几天前,一名法院工作人员当庭打开平台中嵌入的专业机构名册,引导当事人协商选择鉴定机构。“如果协商不成,该平台还支持随机摇号确定鉴定机构,整个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查询。”
法官的一番话让双方当事人吃了定心丸。
“检材及其他材料已通过线上平台发送给你们了,请查收。”
“鉴定意见已上传。”
一来一往,这起由北京丰台法院委托的鉴定案件,仅用27个小时就在线收到鉴定意见书,创造了北京法院委托鉴定的最快纪录。
而这一速度的背后得益于北京法院于今年6月全新上线运行的“对外委托一体化平台”。它集网上随机选择机构、在线办理委托、线上移送鉴定材料、重要节点计时提醒、电子回传鉴定文书等功能于一身,切实做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依法公开、全方位智能服务、全过程信息留痕”。
“以往,鉴定评估管理系统没能实现与民事审判和执行系统有机对接,对内无法通过智能化方式做到重点事项实时推送、全程留痕、节点管控,对外亦无法在法院、鉴定机构以及当事人之间架起信息沟通的桥梁,曾有过当事人撤诉后我还在‘傻傻’继续做鉴定的尴尬经历。”鉴定人李影言道,现在法院审理到哪一步,鉴定进展到什么环节,双方一目了然,全程可视,终于不再像过去那样“两眼黑”了。
据介绍,北京高院还将对平台进行优化升级,使其具备数据汇总、类案研究、信息交互、在线评价、移动办公等智能化辅助功能,为审判管理、领导决策和相关行政部门提供参考,助推司法鉴定行业健康发展。
团队互动辅助集约化
在北京海淀法院审理的一起离婚诉讼中,男方在诉前突然购置了300多件古玩,导致男女双方主张的夫妻共同财产数额相差近4000万元。
“我该找谁帮忙鉴定这些古玩是真是假、价值几何呢?”法官随即联系到该院集约管理对外委托鉴定评估的专业团队。
“可先行委托对古玩进行真伪鉴定,再进行价格评估,否则案件事实很难查清。”团队人员答复法官后,即组织协调鉴定人和双方当事人进行了长达两周的现场勘验、测量、编号等诸多工作。一个月后,厚厚的鉴定评估报告出炉。“我原以为这么复杂的案情,如此庞杂的事务,至少需要半年才能完成,没想到工作效率这么高。”当事人说。
北京法院系统建立了一支近80人的对外委托鉴定评估团队,全面负责辅助审查、材料移送、现场勘验、统筹协调等相关工作,通过集约化管理,有效避免了因委托事项不精准、不正确、不全面等问题造成的鉴定评估工作难以开展、久拖不决或重复鉴定情况的发生。
这个团队除了受到法官们的高度认可,在诸如营商环境综合评价等工作中,还受到了世界银行、驻地部队和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诸如,评估违建价格应当选择房地产评估还是资产评估?古玩字画可以鉴定真伪和年代吗?如果对外委托类别和事项不精准、不全面,往往会遭到鉴定机构的多次退案。于是,如何为一线法官提供专业化审判辅助服务和精准化司法技术支撑,让鉴定人更加熟悉审判领域的相关规则,让当事人的合理表达鉴定评估诉求,成为诉讼服务对外委托工作的另一项重要课题。
除了规范化运行、智能化保障,在撰写工作指南、汇编各类案例的基础上,北京高院启动了“双培训、全覆盖”工程,在加强对法官专业知识培训力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对鉴定人培训,促使鉴定评估机构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
此外,随着智慧法院建设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审判团队开始运用远程视频的方式开展鉴定人出庭作证和参与鉴定机构听证程序,不断增强双方合作效能,有效减少当事人诉累。
“通过近几年积极探索和改革创新,目前北京法院对外委托鉴定评估案件办结率已接近99%,涉鉴定评估程序的3年以上长期未结案基本清零。”北京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蔡慧永表示,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机制,发挥智能优势,不断破解鉴定评估难题,通过横向联合,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助力对外委托鉴定评估工作提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