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乡镇论坛 • 正文

一粒中国大米的故事:努力实现稻谷“全利用”

发布时间:  本网编辑

很多人认为,大米是稻谷的唯一产品。当笔者来到位于辽宁盘锦的一家粮油企业采访时,被展示柜上约20种稻谷产品所震撼:除了优质大米外,从米糠蜡、谷维素、米粞粉等产品,到榨油、燃烧发电、制造轮胎等功能,稻谷在这里实现了最大价值,也让农业有了好收益。

通过深加工,稻谷每部分都能发挥价值。米糠用于压榨稻米油,提取脂肪酸、米糠脂等产品,广泛用于油脂化工、化妆品行业,被誉为“稻米黄金”;稻壳燃烧发电,在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排放的同时,实现工厂热电供应自给;稻壳灰提取白炭黑,通过世界知名轮胎厂商试用,能显著增加橡胶强度、降低轮胎滚动阻力……该企业不断探索“精深加工,变废为宝”的加工模式,努力实现稻谷“全利用”。在这里,主副产品不再有截然之分,副产品甚至价值更高。在大米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后端产品开发前景广阔。

米中自有“黄金”来。相关负责人为笔者算了一笔账:公司每年加工稻米油7万吨,可增值约1.4亿元;每年燃烧稻壳60万吨,节省发电成本约7200万元。“从全产业链看,每吨稻谷的利润在过去基础上增加了200元。”开发稻谷副产品,提高大米附加值,成为粮油企业增加收益的重要举措。尤其面对大米市场“稻强米弱”的现象,只加工大米的企业在上游原料竞争和下游价格竞争的压力下,利润往往较薄,而产业链长、产品丰富的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产品扩大营收。

除了经济效益,稻谷精深加工模式还凸显出良好的生态效益。过去,稻谷副产品往往被弃之不用,但米糠易酸败,稻壳降解慢,造成的黄色污染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难题。如今,挖掘稻谷副产品价值,废弃物也能成为好资源、新能源。从稻草编织,到稻壳建材,多途径开发利用副产品,可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节能减排式产业链条。事实证明,将“边角料”转化为“抢手货”、进而降低加工消耗和“三废”排放的稻谷循环经济模式,值得持续探索、大力推广。

从黄色污染到“金色利润”“绿色效益”,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仍大有可为。有数据显示,我国以大米为原料后续加工比例仅为5.7%,稻米资源有效利用率不足70%。从这个意义上说,延长稻谷产品链就是完善加工产业链。推动粮食加工跟上高质量发展的脚步,需要发挥大型企业的精深加工优势,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品多元化供给;激发粮食加工业承农启工的优势,推动三产融合、综合利用,改变农业低效益、高风险的产业属性,从而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资源消耗向高效利用转型。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2019年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写入了加快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粮食精深加工转化等内容。在农业生产成本攀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趋紧的背景下,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除了实现粮食高产稳产优产,还要充分利用每一粒稻谷,在未利用、被丢弃的30%上下功夫,让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成为粮食产业的共识。

【观点摘编】

发展以绿色食品水稻为原料的精深加工,推进“农头工尾”的整合。

——《黑龙江日报》

无论是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还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都需要科技创新引领。

——光明网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4日 05 版)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2008-2019中乡网(xiangzhen.org)版权所有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蜀ICP备13027954号-1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0830-3156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