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民之所望的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在这个举国欢欣的日子里,秋风拂过小站稻沉甸甸的麦穗,津南区的田间地头一派丰收的景象。多年来,小站稻已经成为天津优质农产品的一张名片。今年,小站稻开始恢复传统种植模式,让精品农业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
恢复小站稻传统种植
“我们承包种植了1000多亩的小站稻,今年十月底正是收获的时候。今年亩产估计在1000斤左右。”种植户孙茂统介绍,为了保证稻米的品质,他们特别选择低产品种,即便产量不高,仍然能有约400多万元的收益。
小站镇副镇长杨家安告诉“津云”—前沿新闻记者:“今年我们开辟了400亩农田进行小站稻的恢复性试种,从选种到用肥给水,都按照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全程管控。原来因为缺水,所以都是旱田种植,今年恢复了水田种植。”
杨家安介绍,“小站稻”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该镇正在规划建设小站稻主题文化展馆,展示小站稻发展历程,进一步推广小站稻品牌和农耕文化。目前该展馆正在设计阶段,预计明年建成。
![]()
恢复小站稻传统种植
近年来,津南区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小站稻、观赏鱼、苗木、花卉、休闲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同时按照“南旅游”的发展布局和“精一”战略,津南区推进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联动发展,以设施农业和园区为载体,形成了农家乐、渔家乐、农业园区、市民农园、民俗展示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呈现出集聚发展、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北方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