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as  怀远县  张山  榆中县  请输入关键词

浙江省:丽水市注入“新”动力“建”设美乡村

2017-10-16 10:49 宿迁网
  浙江省丽水市正按照“培育新引擎建设大花园”定位,加快实施生态保护行动、绿色发展行动、美丽丽水行动、改革创新行动、民生改善行动“五大行动”。该市缙云县新建镇在呵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产业,不断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而宿迁市正围绕“江苏生态大公园”的发展方向,加快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作为全市八个生态经济示范镇之一,泗洪县四河乡充分挖掘特有的资源禀赋,以农业结构调整做优生态农业示范园,以园区提档升级做精生态环保创业园,以功能设施建设做美生态宜居新家园,进一步擦亮“蔬果之乡绿岛四河”的名片。
  同为生态型乡镇,新建镇在发展生态经济方面有哪些可以为四河乡借鉴的经验和做法?近日,本报“践行生态路共筑绿色梦”全媒体新闻行动采访组深入两地寻求答案。
  以新思维打造生态乡村
  波斯菊、蝶恋花等各色花卉摇曳生姿,不远处的高铁轰鸣而过,小火车在花海里逶迤穿行,络绎不绝的游客流连忘返……在新建镇笕川村,500亩的花海犹如一个童话世界。
  几年前的笕川村,并非像眼前这般梦幻。“高矮不一的香菇大棚搭在田间,水塘里养着上千只鸭子,村庄环境脏乱差,村民纷纷外出经商、打工。”笕川村村委会主任杜美亮回忆说,2014年,在治水拆违、打造田园乡村热潮的推动下,笕川村痛下决心,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彻底整治。
  去年5月,笕川村流转500亩土地,种上各种鲜花;全村所有民房按照处州民居风格统一改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名副其实的“花园村”。“高铁刚开通那阵子,我连续几天来回坐车,就是为了确定游客在车厢里能一眼看见咱村的花海。”如今还是缙云县新建镇笕川花海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杜美亮谈及花海景区选址时笑着说。
  去年7月,笕川花海景区项目启动“众筹”,村集体入股1600万元,其余1400万元面向村民“众筹”,村民自愿入股,每股7000元。仅仅三天,1400万元的股份就被村民认购一空。村民持股后,参与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据了解,花海景区的员工均从本村聘用,日常用工超过70人。
  如今,笕川村实现了从农产品种植到乡村旅游的突破。“无中生有”的花海景区运营后,带来了旺盛的人气,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每逢节假日,这里就很热闹。花海景区开业两个月,我们的农家乐就赚了十多万元。”随着花海景区投入运营,村民周君莲将家里装修一新,开起了农家乐,守在家门口就发起了“旅游财”。
  在花海景区西面,有一片彩色稻田景观: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一条“河流”从“仙都石笋”前缓缓流过,“河边”有一头“水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草……这40亩创意水稻示范田既提供了新的农业精品,也为花海景观增添了亮点。
  现在,花海景区成了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成了笕川村的“摇钱树”。凭借花海景观及游乐场等项目,该村去年实现900余万元门票收入。去年,笕川村集体资产同比增加10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865元,同比增长10%以上,真正实现了生态美村、绿色富民。
  “生态”是前提,“经济”是目标,“示范”是关键。基于这一理念,四河乡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该乡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因势利导将老粮库改造为“乡情馆”,利用原有水塘建成水景公园,与大柳巷船闸共同规划建成“小镇客厅”,增加乡愁记忆。以潘大庄为基础,通过集中规划、整体提升,推进潘大庄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整合交通、水利等各项专项资金,对双五线、潼峰线和淮洪新河大堤路改造建设;对19公里的河道实施生态整治,与该乡“一厂三站”污水处理网络体系相配合,让水“活”起来,提升水的韵味。
  以新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在位于新建镇的缙云县昊禾茭白专业合作社示范种植基地里,500亩连片的茭白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季茭白是7月份种的,即将收获。”合作社负责人王斌介绍说,大棚茭白每年4月上市,紧接着便是露天茭白采收的时间,10月下旬再收获一批,加上冷库贮存,一年四季都有茭白卖。包括这个基地在内,今年合作社在浙江、福建等地共种植茭白1000亩。
  缙云县是“中国茭白之乡”,今年全县茭白种植面积达6.1万亩。其中,新建镇种植面积7000多亩,预计产值5000万元。如今,茭白产业逐渐成为新建镇农业发展的新引擎,而这,要归功于种植新模式、新技术的助力。
  据缙云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邓曹仁介绍,在新建镇及周边地区主要有四种茭白种植模式:高山单季茭白种植模式、单季茭白一种两收种植模式、双季茭白种植模式和设施茭白种植模式。这四种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带动了茭白品质和效益提升。
  为了更好地保证茭白品质、促进销售,新建镇还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进行很多探索。建立茭白病虫害农药减量控害示范片,推广诱捕器、杀虫灯等绿色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加强茭白品质监管……同时,利用省内外农贸批发市场、定点超市和电商平台开展销售,省外市场销量占据了“半壁江山”。
  观赏过笕川花海、河阳古民居,然后去附近看看茭白田园风光,在新建镇,良好的生态和旅游环境,更带来了农业、旅游共赢的良好成效。在花海景区周边种植茭白,为景区增添了景观,景区旅游则推动了茭白销售。
  “花海景区附近有1000多亩茭白,头季茭白600多亩,产量1500多吨、产值420万元,30%被观赏花海和茭白田园风光的游客带走,或是‘回头客’再次购买。”王斌称,“花海+茭白”的“套餐组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特别是在新建镇笕川村举办的浙江·丽水第四届茭白节,当日销售茭白30多吨。
  在四河乡迎淮生态农业示范园朝天椒良种繁育基地,一簇簇火红的朝天椒在绿色枝叶的映衬下格外鲜艳。“我们实行供种、育苗、栽培、施肥、防治等‘七统一’模式,让公司与农户互惠互利、共赢发展。”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职业农民张宇介绍说,基地带动当地劳动力20余人就近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超过1.2万元。
  四河乡有关负责人表示,该乡现有蔬菜种植大户41家,将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支书领头调结构”带动农户脱贫增收,以壮大农业主体提升农业发展层次。近期该乡引进了“江苏成业”,将投资两亿元,规划建设3000亩香菇种植基地;“宿迁祥昇”规划建设2000亩大蒜种植基地,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
  以新导向推动乡村复兴
  新建镇的这方青山绿水,也孕育着机遇和财富。在乡情、政策的牵引下,不少游子回乡创业,和乡亲一道致富。
  “不愿再回上海打拼了,在家里生活舒适,钱也不少赚。”原先在上海工作的新建人朱世汉和妻子返乡后,把自家的小洋楼改成农家乐,实惠的价格、宜人的环境,吸引不少游客光顾,开业不到一年就收入五六万元。
  无独有偶,章丽英原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经营度假酒店。2015年,她回到家乡,在新建镇的葛洪山创业。除了2000多万元资金,她还带来了新的民宿设计理念和营销模式。
  “民宿名叫‘德菲利’,在德语中是‘假日’的意思,希望能为游客提供一个亲近原生态的场所。葛洪山环境优越,完全符合这一要求。”章丽英说,为了更贴近自然,设计团队在山坡上设计了19栋木结构小别墅,游客抬眼便可眺望星空,低头就是柔美梯田,平视则有葱翠竹海。今年国庆期间,德菲利民宿接待了来自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的游客,每天有300多人,营业额突破40万元。
  人才“雁阵”的回归,农村人气的提升,正在带动新建镇乡村复兴。而这背后,离不开绿色发展风向标以及政策的引领。
  新建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镇作为缙云县的生态农业类乡镇,缙云县对其突出考核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管理等内容。去年,缙云县出台了《关于鼓励职工本市(县)休养助推缙云农家乐民宿经济发展的通知》《关于大力扶持农家乐民宿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政策意见,县财政每年安排农家乐民宿专项资金2500万元,民宿农家乐经营户有望获得高达10万元的补助。镇里做好政策的落实和配套服务,为群众创业就业提供发展空间。
  根据乡镇发展定位、基础条件等因素,四河乡被列为生态涵养类乡镇,泗洪县还专门出台了相应的考评文件,对生态涵养类乡镇侧重于考评生态保护和建设等指标。
  按照生态涵养类乡镇发展导向,四河乡正依托生态资源,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创业就业。该乡建设的四河全民创业园主要功能为蔬菜产业方面的研发、展销,并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蔬菜;四河蔬菜加工基地具有蔬菜产品加工、存储、冷链运输等功能,将充分依托四河乡农业资源优势,引进蔬菜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集生产、销售、仓储、物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蔬果加工区。
  记者手记
  以市场化新思维“掘金”绿水青山,以新模式、新技术提升农业质效,以政策新导向引领群众返乡创业……细数新建镇发展生态经济的系列举措,“新”字贯穿始终。结合我市泗洪县四河乡等地实际,采访组认为,新建镇的特色做法对于我市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有如下启示:
  其一,打造生态乡村要更新发展理念、思维。对于我市来说,建设生态经济示范镇,要做好治水、整田、栽树、建园等工作,提升农村颜值,提高土地效益。尤为关键的是,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推进生态建设,让改革创新为绿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笕川村为例,花海的市场化运作思维就带动了景区和村集体经济同步发展。
  其二,发展特色产业要运用新模式、新技术。对于生态经济示范镇建设而言,特色产业是基础。首先要在“特色”打造上下功夫,专注于一个特色产业去做,久久为功。其次,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充分激发龙头企业、大院大所和科技人才的作用,真正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其三,推动乡村复兴离不开新导向的引领。生态经济示范镇、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促进乡村复兴的有力抓手,而实现乡村复兴,就要吸引人才向农村流动,发展现代农业等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在引领人才回归上,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共同发力,推动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宿迁网)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