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口县河鱼乡两扇门森林人家,环境优美的民宿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潼南双江古镇,丰富的文旅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游览。(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开栏语: 1月5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重庆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现场推进会召开,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筑牢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乡村底色指明了方向。 会议还指出我市建设和美乡村在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五个方面面临的难题和短板,需要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加以解决。会后,本报会同市农业农村委第一时间开展调研、采访,深入了解各地探索解决难题和弥补短板的情况。即日起,本报开设“学‘千万工程’ 建和美乡村”专栏,报道相关探索创新和典型经验,以资借鉴。 案例1 城口河鱼乡 强村公司助推产业项目“遍地开花” 1月14日,城口县河鱼乡两扇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加紧打包板栗酒、腊肉、蜂蜜等农产品,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去年,农特产品销售部已成功卖出20多万元农产品,目前还有10万元的订单,我们正在加紧筹备货源!”河鱼乡农服中心主任、两扇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毛光顺说,就在去年,河鱼乡的农产品销售多半还是靠消费帮扶,如今已走上市场化道路。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全靠各类人才的加入!”毛光顺说,发展村集体经济,以往最头疼的就是人才问题:一方面村干部事务性工作缠身腾不开手,发展思路也不开阔;另一方面,外部经营人才受体制限制,不能到村集体经济组织任职。 地处城口大巴山“森林人家”集群片区,河鱼乡因临近亢谷、黄安坝等避暑景区,近年来旅游发展已经起势,在畜牧村聚集了民宿10余家。每年5至10月,这里的避暑旅游一房难求。 如何依托畜牧村的资源带动全乡发展?河鱼乡干部前往浙江等地考察,决定成立强村公司,充分吸纳青年人才到河鱼干事创业。 2022年,河鱼乡的强村公司——两扇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乡政府第一时间召集当地优秀青年开座谈会,邀请大家与强村公司携手共谋发展。 会上,正在河鱼乡建民宿的丁财森提出,自己以前从事过农产品销售行业,可以在发展民宿的同时捡起自己的“老本行”。依托以往的市场资源,订单很快到来,丁财森在村干部的协调、对接下,从村民手中组织货源打包发走。 “效果真不错,以前村干部自己跑销路,最后大部分还是要靠消费帮扶。现在我们的产品都卖到上海去了,老百姓特别满意!”毛光顺说。 与强村公司合作承包小型工程、建露营基地、开办农家乐……在强村公司,青年人才充分依托村级各类资源优势开展多种业务。 “他们每个人作为各项业务的‘承包方’开展经营活动,最后从利润中赚取提成。”毛光顺说,在这种机制的激励下,村里的休闲广场也被租赁出去举办社会实践等活动,为村集体经济创收。 如今,在强村公司的带动下,河鱼乡所辖4个村、1个社区的村集体经济均超过10万元,其中有2个达到20万元。 不仅仅是河鱼乡,近年来,城口县坚持党建统领,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重点,探索强村富民新路径。2023年,全县1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总收入1.16亿元、经营性总收益5119万元,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的村全部清零。 案例2 潼南双江镇 21个村“抱团”发展产业 “建筑板块收入2000多万元,加上农业、餐饮、旅游板块,去年公司总收入接近4000万元,纯利润约400万元,比上一年度又增加了!”1月12日,潼南区双江镇,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侯胜元盘算着一年来的经营情况,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据侯胜元测算,依据最初各村入股资金数以及去年花椒产量,预计全镇21个村少的能分3万元,多的能分12万元。“现在我们镇,村集体经济最低的有50多万元,超过100万元的有4个村!” 作为双江镇高石村曾经的党支部书记,侯胜元对双江镇目前的发展十分感慨,因为以前这里产业发展“没得一个亮点”,各村均以传统农业为主。 2019年,清华大学社科学院毕业的张昭源出任双江镇党委书记,他在调研中发现当地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提出把全镇21个村(社区)组织起来,共同出资成立集体经济企业——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耕公司”),并聘请退休的侯胜元担任董事长。 “当时我们到几个区县考察过,觉得花椒既能鲜销又能干制,风险较小,就决定带领全镇盘活上万亩闲置地一起种花椒。”侯胜元说,2021年4月,联耕公司成立后,21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各自的宅基地复垦资金入股成为“股东”,共筹集资金1270万元。 对于双江镇来说,种花椒是头一遭,技术很关键。于是,公司便聘请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升平作为技术指导员,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还依托当地村民,培训了249名“产业工人”组成技术服务队,为花椒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如今,双江镇建立了花椒产业标准化考核体系,对保叶、病虫害防治、修排水沟、建产业便道、花椒单位面积成本核算等各个环节实行打分量化,按月通报村(社区)得分、排名。 通过两年多的发展,联耕公司已成为潼南青花椒种植面积最大的企业,建成了13个烘干房、7个冻库,花椒年产值达到2000万元。 “除了农业板块,公司还有餐饮、建筑、旅游3个板块的业务,以建筑为例,我们通过子公司五源建筑承包本地一些小型工程项目,去年收入2100多万元,已成为公司最赚钱的业务板块。”侯胜元说。 记者了解到,在双江镇成功探索的基础上,如今潼南区还在桂林街道、太安镇等10个镇街分别组建联村公司,通过区域党建联建,联合成立公司党支部,加强对联村公司领导,有效激发资源要素集聚效应,实现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规模化发展。 访谈>>> 梁平区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心主任刘兆俊揭秘梁平柚如何延长产业链—— 把柚子“吃干榨净” 做成大产业 梁平柚有200多年种植历史,与广西沙田柚、福建文旦柚齐名,是全国三大名柚之一。由于有浓烈蜜香、纯甜嫩脆等特点,曾入选首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等。目前,全区梁平柚种植面积达15万亩,果树800余万株,其中百年柚树3万多株,去年产量约30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50亿元。 作为重庆特色产业的一张名片,多年来,梁平柚产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近日,记者采访了梁平区农产品品牌发展中心主任刘兆俊。 刘兆俊表示,梁平柚发展的关键词是“全产业链”。梁平柚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有次果,把这些一度丢弃的产品利用起来,提高柚子的综合利用率,是提高产值的关键。其次,梁平柚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本身也适合深加工。所以,梁平很早就在探索延长柚子产业链,并在2018年出台了相关办法,加快柚子全产业链发展,主要开展了3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标准生产。建立中国梁平柚产业研究院,开展轻简化栽培管理、留树保鲜和加工试验等课题研究,引进和培育柚类品种16个,推广新技术30余个,梁平柚优级果率达到70%,年产优质柚30万吨,一产产值约15.4亿元。 二是做实加工销售。将梁平柚“吃干榨净”做成大产业,通过与西南大学柑研所等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开发柚见酒、柚子果脯等20余类200余个柚子深加工产品,创新柚子饮料、酒、糖等精深加工工艺20余项,申请专利163项,产品畅销全国、远销海外,二产产值约30亿元。
三是推动农旅融合。成功举办明月山柚花节、国际柚博会等活动,催生出柚家乐、乡村民宿等市场主体1000余家。2023年中华·梁平柚海景区旅游接待突破40万人次,三产产值约5亿元。来源:重庆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