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李晓军
零工市场是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就业市场的重要途径,“打零工”对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零工市场,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精准的服务,打通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对于促进就业十分关键。 近日,人社部颁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通知》对于零工市场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零工市场将迎来重要发展契机。 零工市场里大龄农民工较多 深圳龙华、杭州下沙、郑州南三环与郑密路交会口……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从南到北,相继对多个零工市场进行了走访调研。 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零工市场里的大龄农民工群体。他们只能在加工制造业、物流业、建筑业以及杂活等类型工作中作选择。而这两年,建筑业在萎缩,很多工地都停了没有活。以张成刚调研的郑州零工市场为例,每天从凌晨3点开始,找活的工人就陆续在这里聚集,基本来自河南周边的城市,大龄农民工比较多,主要是以建筑和杂工为主,很多人都戴着黄色头盔,大部分人都是60多岁,还有的70多岁。在这里,张成刚甚至还碰到过一位82岁的农民工。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显得年轻一些,很多人会把头发稍微染一染,把身上弄得干净一点。 除了农民工,张成刚在走访的几个零工市场中还遇到过被裁的快50岁外企员工、被拖欠工资的包工头以及在平台上拉货的司机。而在零工市场待遇最好的制造业,对年龄的要求一般也最高,上限是40岁或者45岁。 除了年龄,零工市场对从业者的文化水平也有要求,比如,有的企业要求求职者会认26个英文字母。但对于很多四五十岁的人来说,这是他们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条件。没有学历、文化水平较低,一直是零工市场的一个鲜明特点,以至于张成刚最初想通过手机进行问卷调研的想法也被发现根本不现实。很多人不是不想填,而是填不了。有的是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没有流量,还有的是根本不认字或者对文字的处理能力很差。尽管张成刚团队设计的问卷已经尽量使用最简单的语言,但他们依旧看不懂、填不了。 “伴随进入老龄化社会,房地产行业的萎缩和下行,零工市场的一些问题将更加凸显。而这些劳动者大部分是没有积蓄的,需要每天一个活或者几天一个活才能生存下来。”在张成刚看来,未来零工市场中大龄农民工等就业者的生存问题不容忽视。 纳入基本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在我国,由于零工市场并不是就业体系的主流,因此一直没有被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当中,也未被主流劳动政策所覆盖。”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分析认为,《通知》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零工市场进行了重新定位,并明确了零工市场的服务功能,让零工市场能够名正言顺地按照自我逻辑循序渐进、稳定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零工市场形成比较规范的环境,为灵活就业人员创造便利条件。 《通知》开宗明义地指出,零工市场是向灵活就业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对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拓宽就业渠道具有重要作用。 为何将零工市场的地位提升到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王天玉认为,主要是因为伴随平台经济的迅猛发展,多个就业领域朝着灵活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劳动力组织配置的重要渠道,灵活用工也已经成为主要的就业形式,因此,有必要将零工市场纳入公共就业服务的范畴。 《通知》还对零工市场的服务定位进行了规范。要求各地将零工市场纳入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要坚持公益性,对所有灵活就业人员免费提供规范可持续的基本就业公共服务。要坚持普惠性,面向社会开放,扩大城乡服务覆盖范围,提高零工市场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要坚持灵活性,充分发挥灵活、快速服务优势,适应灵活就业人员求职需求和特点,提供多样化服务。要坚持兜底性,大力挖掘适合大龄和就业困难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兜底帮扶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 在王天玉看来,这些内容正是《通知》的主线之一,即强调“服务”。 “零工市场原来一直没被重视,服务自然也就没跟上。现在政府的思路发生转变,不再把零工市场作为要取缔的对象。既然承认零工市场存在的正当性、合理性和必要性,那么就需要对其提供必要的服务。”王天玉指出,《通知》把很多零工市场发展过程当中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以公共服务的方式来解决,涉及就业帮扶、信息撮合、职业指导、推介服务等多个方面,不但补足了零工市场自身的短板,也进一步促进零工市场实现规范化、健康化、持续化发展。 除了强调“服务”,王天玉认为,《通知》还有一条重要主线是强调“规范”,包括规范市场布局,规范市场运作模式,规范零工市场信息分析、服务要求等等。 “可以说,这一系列举措,目的就是克服零工市场发展至今伴随而生的一些不合规、不规范以及不利于灵活就业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通过政府的规范,使零工市场进入有序化的发展状态,包括服务窗口、岗位信息、工资匹配、数据跟踪、市场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王天玉说。 惠及更广大灵活就业人员 就业促进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活动,加强对公共就业服务和职业中介服务的指导和监督,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娄宇指出,《通知》正是落实这一条款的具体表现。“《通知》将各地已经开展的零工就业公共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各地将零工市场供求信息纳入省级就业平台,有效解决了灵活就业供需匹配成本高带来的就业难和招聘难问题,最终将惠及广大灵活就业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工作不稳定,变换工作频次高,对于职业中介、就业培训、就业引导、服务网点建设、维权等公共就业服务的依赖程度更高。”娄宇同时指出,《通知》强调了零工市场的公益性地位,这就意味着相关的基本就业服务将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此外,《通知》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零工市场业务制度,也将有利于灵活就业人员在外地工作时获得便捷的服务。 关注数字化发展趋势 在对《通知》予以积极肯定的同时,业内专家认为,未来零工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还需多方努力。 “《通知》既是应对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和零工市场发展的需要,也是应对数字时代和服务业兴起后用工关系碎片化的需要,对于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提高零工群体就业能力、优化零工市场就业服务等具有很大价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沈建峰指出,政策是立法的先导,随着《通知》的落地,可以进一步总结经验,在条件成熟时,将其内容吸纳进就业促进领域的立法中,在法律中作出专门性制度安排。 在张成刚看来,零工市场数字化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首先应将数字人社建设作为一个很好的契合点,将零工市场建设与数字人社建设相结合。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市场的力量。目前,适应零工市场的人力资源服务商以及行业已经较为成熟。可以用政府购买的方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提高效率。此外,还应当注重发挥市场化的推动力量。”张成刚说。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同时还要把这种公共服务的落脚点放在零工市场的从业人员需求上。零工市场中的主力军是哪类人?他们有什么样的就业需求?他们的教育背景、劳动特点等,都需要作分析研究,公共服务要想做好,需要有一个方案和目标。”王天玉强调,零工市场占主体的是大量农村大龄务工人员,信息化水平和对数字技术掌握的能力较差。在此背景下,要进一步做好零工市场的信息化、数字化服务,以便适应零工市场主要从业群体的需求,提高劳动供需双方的匹配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实现零工市场的持续规范发展,更好保障从业人员权益。来源:法治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