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陕西讯 防汛救灾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今年以来,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渭南市华州区大明镇站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秉承“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一失万无”理念,紧紧围绕“防”字为先、“撤”字为要、“安”字为本的“333”九抓九到位防汛工作思路,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当好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守护者”。
汛前抓责任、抓预案、抓储备,做到“未雨绸缪”。抓责任,压力传导到位。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防汛救灾决策部署,组建“镇有指挥部、村有突击队、组有网格员”的畅通高效三级指挥体系,统一调度、统一实施,实现“片片有人包、村村有人抓、点点有人人管、户户有人盯”的目标,同时健全镇村24小时值班、监测、反馈、预警、处置、报告闭环机制,“一盘棋”推进,“一竿子”到底,上下联动、内外融合,各种险情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早化解。抓预案,实战演练到位。针对辖区地质灾害点、峪道等危险部位,按照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点面兼顾的原则,分层分段制定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应急预案,适时开展防汛抢险培训和应急实战演练,完善准备、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提高抢险救灾能力,明明白白把谁来转、转移谁、怎么转、转到哪逐一落到人、落到位。抓储备,人物保障到位。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要求,组建19支600余人的防汛抢险应急小分队,配齐配足铁丝、编织袋、对讲机、方便面、饮用水等防汛物资、器材和设备。3000根防汛木桩、10万条编织袋、100把铁跣、20把大锤、400米彩条布、2吨铁丝以及铜锣、蜂鸣器等物料已配置到位、分点储放,做到了应急状态下拉得出、用得上、数量足,撤离群众时能安置、不回头、有保障,真正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以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
汛中抓预警、抓撤离、抓处置,筑牢“安全堤坝”。抓预警,宣传监测到位。充分运用横幅、标语、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村村通大喇叭等媒介,动员组织各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全方位、无死角宣传防汛抢险、减灾救灾知识以及雨情、汛情和天气变化,确保第一时间将预警信息传送到村、到户、到人。同时落实群测群防监测员24名,逐月兑现监测费用,夯实监测巡查责任,确保监测巡查人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做到汛情第一时间收集、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抓撤离,执行落实到位。实施对口迁移安置工作法和人盯人的转移责任体系,提前为每个险户安排一对一的安全责任人,设置“山洪灾害影响区域”“汛期危险区”“避险路径”等标识牌,积极实施“敲门”行动,逐户张贴明白卡,逐人告知转移信号、安全转移路线,确保接到撤离命令后,决策果断有力、行动及时有序,转移工作不出乱、不出错。今年以来,累计撤离群众9批140户380人,无差错、无遗漏、能安置。抓处置,应急救援到位。主要领导周密部署、靠前指挥,亲自部署、亲自过问、亲自督办,包片领导分片包抓,党员干部突击队顶在前、冲一线,抓保障、抓处置、抓救援,全镇防汛保安工作调度有序、运转协调、高效有力。
汛后抓治理、抓安置、抓稳定,保障社会秩序。“决不能让群众受灾受冷又受饿。”这是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党员干部历次防汛救灾形成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方向。抓治理,排灾抢险到位。按照防范在先、以撤为主的思路,坚持“边查边改、边救边防、边防边建”原则,对汛前排查出的隐患点迅速研究除险方案,提前整治,绝不带险入汛。2023年完成高楼、寺王2村地质灾害点治理,孙堡村正在整治当中。抓安置,情绪疏导到位。抽调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服务队30人,全面做好各个安置点群众食宿供应、文化娱乐、健康监测、情绪化解等工作,坚决杜绝部分转移群众晚间“返流”现象发生,全力打造防汛安置点“温暖之家”。抓稳定,秩序恢复到位。购置喷雾器、消毒液、防护服等物资,安排专人,做好过水区域卫生防疫、消毒消杀工作,同时组织公安民警、镇村民兵预备役队员,对撤离区域和社会面进行巡防和管控,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无大乱。
共绘“同心圆”,凝聚最大向心力。打好防汛救灾攻坚战,是一场艰巨而又必胜的“战役”。在迎战主汛期期间,大明镇全镇上下彻夜值守、严阵以待、快速处突,坚决把隐患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防汛抗洪安全风险,一刻也不放松的把防汛保安这场“大考”做实做细做到位,全力守住了全镇3.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特约通讯员:郭永利)
(编辑:晓东 责编:祁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