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之打卡北京文化新地标 今年3月25日,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对公众开放,“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线贯通。开放五个月以来,截至8月28日,两处革命旧址累计接待观众近25万人次,日均参观量约2000人。北京市民争相打卡进京“赶考”新地标,在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中,重温光辉的瞬间,感悟初心的力量。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今年下半年,颐和园将搭建益寿堂线上虚拟展厅,联合清华园火车站、香山双清别墅,形成完整的“进京赶考之路”线上展览。 清华园车站旧址接待量超2.3万人次 海淀区成府路路口附近,两栋居民楼间,一座单层建筑静静伫立,灰砖墙、红铁皮瓦屋顶。建筑的压檐墙上嵌着一块石匾额,上面有爱国工程师詹天佑题写的5个正楷字——“清華園車站”。 走进车站旧址内,从水泥地面,到门窗、砖墙,再到灯池、檐口线脚……时光仿佛穿越回车站初建时。“车站虽然是个三等小站,面积只有340平方米,但是候车室、售票处、站长室等一应俱全。为了营造候车室氛围,这里还原展示了售票窗口。”8月29日上午9时,当天第一批观众走进清华园车站旧址,讲解员带领他们重温一段段红色往事。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抵达北平,正是在清华园车站下火车。他们出发前,毛泽东曾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一座火车站,见证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车站旧址外,新开辟的空地上,铺设了一段枕木和钢轨,旁边立着一块里程碑。车站北墙壁上,参考京张铁路修建时遗留下的图纸资料,数字还原了清华园车站五开间的完整模样,让历史“一目了然”。 讲解员带领观众走进展厅,观看“走向新中国的步伐——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清华园车站”专题展览。一字一物,带着历史的余温,让人们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家“赶考”的清醒和坚定。 据海淀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志介绍,清华园车站旧址自3月25日对公众开放以来,累计接待量超2.3万人次。“党员群体及中小学生是参观的主力。开放五个月来,我们不断提高接待服务能力,目前每日可接待参观300人。” 颐和园益寿堂将搭建线上虚拟展厅 从清华园车站旧址出发,一路向西,便来到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另一个重要落脚点——颐和园益寿堂。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抵达清华园车站后,换乘汽车至此小憩,下午前往西苑机场阅兵,当晚又在此宴请民主人士代表,之后正式进驻香山。益寿堂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总接待量超过22万余人次,日均接待1700人左右。 颐和园益寿堂里,“古都春晓——中共中央‘进京赶考之路’颐和园专题展览”经改陈提升后同步亮相。60余张历史图片、60余件文物按照“古园新生”“宴集群贤”“肝胆相照”三个部分,着重还原了“益寿堂晚宴”等历史细节。 颐和园正高级工程师赵晓燕介绍,自展览升级亮相以来,颐和园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的指导下,着力提升益寿堂的社会认知度并逐步完善展览的配套服务接待,打造有创意、有深度、有水平的红色文化品牌。 在益寿堂展览的提升过程中,颐和园不仅对益寿堂院落整体进行提升改造,还始终坚持红色片区整体规划思想,先后稳步推进红色片区内景福阁和乐农轩保护修缮和规划利用工作;对益寿堂周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提升,在院落内布置特色花钵等。 今年下半年,颐和园将常态化推进益寿堂红色文化宣传和服务管理工作,同时重点做好益寿堂线上虚拟展厅搭建工作,联合清华园火车站、香山双清别墅,形成完整的“进京赶考之路”线上展览,让颐和园益寿堂红色资源常做常新、历久弥新。 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全貌完整呈现 为了全面展现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革命历史,双清别墅、来青轩等香山公园内存留的中共中央在香山的八处革命旧址全部修缮复原。自今年3月25日以来,香山革命纪念地八处革命旧址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游客走进香山公园,不仅可以瞻仰毛泽东曾办公居住的双清别墅,还可以参观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办公居住地,以及中央警卫处、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图书馆、香山专用电话局和中央办公厅机要处驻地等,向观众完整呈现的历史原貌,生动再现中共中央在香山艰苦奋斗筹建新中国的场景。 与此同时,香山革命纪念馆建成开放三年多以来,相继推出《红色电波中的领袖风范——毛泽东同志香山时期发布电报手稿专题展览》《百川归海人民至上——香山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建国实践专题展览》《“灯塔照耀中国”——中共中央驻地联展(1921-1949)》等展览,形成展览展示品牌,累计接待社会各界观众和游客100余万人次。
从清华园车站,到颐和园益寿堂,再到双清别墅、来青轩等中共中央香山驻地旧址,香山革命纪念馆……这些红色地标,在创建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这些重要点位串联成线、交相辉映,呈现出“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已成为首都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主题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