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鏉忔灄闀  龙扬镇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预计年底开放

2023-11-15 10:54  发布:中乡网  

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

11月14日下午,“情景交融 文明互鉴”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国际传播对话在京举办,活动邀请了政产学研专家学者、中外媒体代表等,共同探讨大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创新表达,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

该活动是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以下简称“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重要主题活动之一,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主办。

北京市纪委市监委驻市委宣传部纪检监察组组长李固,浙江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政府新闻办副主任骆莉莉,中国新闻社副社长王旻,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处张忠军;以及“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双城代表,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一级巡视员杨进怀,北京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凌明,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马莉莉,杭州市拱墅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应巧华等嘉宾出席活动。

运河水活起来 大运河文化火起来

2022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千年文脉展露新颜,为活动的举办提供了新契机和新思路。李固、骆莉莉、王旻、张忠军为活动致辞。

李固表示,大运河是古代中国连通世界的文化纽带,当下,如何将中国的运河故事转化成为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的语言,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也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探索、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工作。

“千百年来,大运河连通南北,孕育了两岸繁华富庶的城市,也塑造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IP。”骆莉莉就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进行了分享。

王旻在致辞时表示,探寻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要从情、景、交、融入手。即大运河文化传播,要以情动人,丰富叙事内容素材;要以景引人,深度挖掘文化景观;要交流互鉴,用好新技术新手段;要“破壁”“过桥”,增强亲和力和实效性。

“中国大运河既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南粮北运’的一个重要航线。”张忠军表示,未来,粮农组织愿意继续与各方携手,推动交流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果经验,同时以水为纲,多措并举,统筹利用水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为人类和地球创造一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世界。

情景交融 讲好运河故事

此次活动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一级教授、原常务副校长、数字人文研究院院长冯惠玲,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国际传播博士生导师、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教授曲茹,北京郭守敬纪念馆执行馆长张鹏,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馆副馆长、民艺博物馆馆长连冕,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杰威,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杜京,江苏省高邮市镇国寺住持心然法师,知名摄影师刘世昭,美国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旅美幽默小说家冰凌等各界学者齐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见。

千年运河流淌不息,运河的文化名片也在不断被擦亮。借力丰富的新媒体手段,运河文化的传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催生出了多维度的内容与形式,在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作用。在主题演讲环节,冯惠玲、杨进怀、凌明、侯健美、应巧华、罗杰威、张鹏等嘉宾分别以“情、景、交”为主题,从讲好传情千年的运河故事、展现运河沿岸新图景、助推运河文明交流互鉴三个角度,共同为传承保护和创新展示大运河文化建言献策。

“流淌不息的运河水就是璀璨中国文化的故事集。”冯惠玲表示,为了让运河文化在网络空间动起来、活起来,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从数字记忆与数字传播视角切入研究,收集文献资料和实地勘探文化遗产。

“讲好中国大运河故事,弘扬中国文化,是每一个运河城市的担当。”杨进怀表示,北京作为重要的运河文化城市,至今保留着非常丰富的运河文化遗产资源。北京地区的运河河道、水系格局仍然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近年来,北京以民生为导向,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生态补水,实现京冀航道互连互通,提升沿岸景观的风貌,形成了一批滨水休闲空间,推出了温榆河、北运河等滨水骑行线路,构建滨水慢行系统。在北京朝阳、顺义、昌平交界地区,清河、老河湾、温榆河三河交界处,建设30平方公里的温榆河公园,成为北京城区最大的“生态绿肺”。

凌明在主题演讲时,分享了一组数据:2020年以来,北京在大运河沿线七区共开展考古发掘项目669项,发掘面积32.1万平方米,目前七区共有备案博物馆169家。其中,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已正式定名并实现外立面亮相,预计2023年底面向公众开放。

“今天的通州,承载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宏图伟业,开启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的崭新篇章。”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用“古今同辉”“蓝绿交织”“活力通州”“文化赋能”四个关键词,分享副中心的四幅图景。

在应巧华看来,拱墅区因河而名、因河而兴,大运河文化已成为牵起拱墅人民幸福生活的精神纽带。

世界各国在修复、保护、再开发运河方面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在中国生活20年的罗杰威,对世界运河、中国运河的发展有持续地追踪和研究。他将意大利米兰、法国图卢兹、荷兰阿姆斯特丹等世界运河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杭州运河保护和再开发的特色战略。在他看来,杭州可以基于可持续的文旅模式,规划与水体相连的生态公园。

张鹏表示,运河沿线博物馆在讲好运河文化,传承运河精神方面要着眼展览,以数字技术应用带来更多独特观展体验。

丰富表达方式 助力大运河文化“出圈”

融媒体时代,影像作为一种受众广泛的创意载体,在大运河故事的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活动现场播放了第二届国际大运河影像大赛中展现运河上国际文化交流的作品,李固、骆莉莉、王旻、马莉莉为来自北京、浙江及沿线各区域获奖者颁发荣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圆桌对话上,张开作为对话环节主持人,与曲茹、连冕、杜京、心然法师、刘世昭、冰凌以“融:加强国际传播讲好运河故事”为主题,立足国际视野和新媒体传播语境,深入探讨了如何创新国际传播新表达等议题,以一场思想盛宴,为讲好大运河故事、提升大运河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更多思路。

张开表示,如何让大运河文化走出国门,走进全世界人民心中,是讨论创造性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的要点。

“大运河IP的培育、孵化和推广传播,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话题。文化IP的实质是文化符号、是优质的文化内容,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符号都能够发展为IP,未来还应该注重对文化符号的筛选与整合。”曲茹表示,被选中的文化符号一定是可以跨越文本的内容,能通过文学、影视表达,也可以做成游戏、动漫。她认为,《红楼梦》等经典著作、马可·波罗等外国旅者的故事,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大运河IP进行开发。

围绕如何打造大运河IP,让大运河传播更出圈,连冕分享了一部古籍。“我们应该都知道一本书叫《通惠河志》,但还有一本被遗忘的《重修通惠河志》。”他介绍,这本书的作者陆基恕是浙江嘉兴平湖人,同时作为运河管理和修造官员驻守在通州,在万历三十八年把这本书刊刻出来,北京出版社已决定要再造该版本,这将为大众了解通州和通惠河提供重要文献素材。“尽管这个版本是一个残本,但是让大家翘首以盼的一个新文献终于出现了。”

“千里运河万卷书,大运河到处都有故事所讲。”杜京表示,她去过世界近70个国家,走过世界很多河流,其中大运河最令她骄傲。要助推大运河文化走向世界,就要有所创新,通过文学、戏剧、动漫等多元的呈现方式,加强青少年对大运河文化的情感培养;也要开放包容,让世界的朋友来讲中国的故事,讲大运河的故事。

坐落于大运河沿线的镇国寺,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心然法师在圆桌对话时,通过一支短视频分享了镇国寺的美景。在他看来,讲好新时代的大运河故事,可以在运河沿线,做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方式,包括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数字化的大运河。

从通惠河庆丰闸,到德州苏禄国东王墓,到杭州拱宸桥,刘世昭在圆桌对话上用图片展示了他镜头下的大运河光影变迁。他表示,跨度35年,两次从北京骑行到杭州采访运河,看到的就一个字——变。“运河的功能发生改变,人们生活也在改变。”

“向世界传播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是有效传播。如何有效传播?打造品牌是最重要的。”冰凌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提出了他对大运河文化国际传播的思考,他表示,希望未来可以在美国创办《世界大运河》杂志,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大力度地讲述中国的大运河故事。

为扩大运河文化的国际“朋友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此次活动邀请了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中新社、WCCO海内外传播渠道资源以及境外媒体资源,以社交媒体国际国内传播为重点,打造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舆论高地,以多元化的内容形态,全面展示大运河的千年古韵和新颜,让世界各地的友人感受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晓东 责编:祁旭)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