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在彭州扎根数十载的老兵,自解放军大熔炉解甲归乡后,于乡镇奉献半生,因嗜写作与笔杆相伴五十余载。若问成都消暑何处去,龙门山必是我笔尖萦绕、魂牵梦绕之地。它似成都最北的“绿宝石后花园”,从老辈人“彭州山水甲蜀西”的赞叹,到如今“有一种成都生活叫彭州”的美誉,足见其魅力天成。
六爽龙门:藏在绿意里的清凉密码
龙门山镇如天府大地镶嵌的翡翠,我品出其独有的“六爽”妙趣:极目青峦叠翠,是“眼爽”的心旷神怡;尝一口龙门山冷水鱼的鲜嫩、老腊肉的醇香,是“口爽”的味蕾绽放;溪声蝉鸣交织入耳,是“耳爽”的自然乐章;山风拂过肌肤生凉,是“肤爽”的惬意舒泰;深吸满是草木芬芳的空气,是“鼻爽”的沁人心脾;而人心安闲、物我两忘,方为“人爽”的至高境界。2024年,这里1203家农家乐与60余家精品民宿星罗棋布,九成村民吃上“旅游饭”,如今正争创国家级森林康养示范镇。
每至六七月,山道上满是成都、德阳的车流。游客先经丹景山镇“天彭门”“彭门阙”感受古蜀文明;在小鱼洞断桥遗址前,地震伤痕化作生命教育的课堂;鱼凫湿地里,孩童戏水欢笑,大人定格“竹筏荡碧波”的诗意。路过通济镇海窝子,青瓦白墙的古镇仿佛能窥见古蜀先民的身影。
绿海氧吧:负氧离子里的康养时光
龙门山最珍贵的宝藏,是86.7%的森林覆盖率织就的“绿海”。蓝天白云下,杉树、香梓、楠木直插云霄,龙门山国家级地质公园、白水河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片区等景观在此汇聚。曾驻有彭县铜矿等央企的旧址,如今已复归为翠竹葱郁、白云缭绕的秘境,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每立方厘米1.5万个负氧离子如琼浆润喉。我常对孩子笑言:“你们向往的‘绿野仙踪’,就在这松林竹海里。”
夏日里,团山村连盖坪、宝山村三合坪、温泉度假区等地的农家乐与民宿,年接待旅居游客超10万人。太阳湾中猴群嬉戏、回龙沟飞瀑轰鸣,作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小游客举着放大镜探寻昆虫,恰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生动注脚。鱼凫湿地从乱石荒滩变身网红打卡地,翠竹林中的“江桥小筑”等民宿,正诉说着“荒滩变湿地、竹林变酒店”的蜕变传奇。
文墨润山:烟火与诗行共舞的山乡
我半生笔耕民间故事与纪实文学,最爱看龙门山的烟火气融入墨香。农家乐门口悬挂的“磨刀石冷水鱼”“龙门山老腊肉”油光发亮,全镇60余家冷水鱼庄里,肥美的鱼肉与不腻的腊肉成了作家笔下“乡愁的味道”;雷竹笋炒腊肉的香气、路旁随风摇曳的糯玉米地,皆可引出农耕节气的文章。海窝子“古蜀探源”、白鹿中法风情小镇等湔江河谷旅游线,每条都浸满故事。
上月,彭州市作协在九峰村举办“五月的鲜花”采风活动,省作协团慕名而至。他们在5·12遗址前沉思,在鱼凫湿地观水鸟翩跹,于民宿露台诗兴大发。有年轻作家感叹:“丁老师,这儿民宿名如‘听风’‘望雪’‘江桥小筑’,住进来便想提笔。”遥想当年的穷山沟,如今竟成文学创作的“富矿”。
青山不老:笔尖与岁月同歌
近三四年夏日,我总赴龙门山消夏。有时在宝山村广场看成都大妈起舞,有时在白水河畔听老辈人讲述红军故事、彭县铜矿的激情岁月,或是朱德元帅1958年视察的往事。宝山集团旁的浮雕,诉说着老书记贾正方带领村民创业的传奇。如今水电站、度假区、乡村发展学院齐头并进,宝山村已成乡村振兴典范。镇里预计2025年接待游客600万,不少人正是为这方山水的“文化味”而来。
那日在白水河边,看松针飘落湔江,我忽有所悟:我们这代人与龙门山相伴一生,从扛枪守卫到执笔记录,它早已是城里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这山如一部厚重史书,写满自然馈赠、岁月沧桑与百姓烟火。我愿继续笔墨相伴,将龙门山的“六爽”、彭州的“立体山水”写入文字,让更多人知晓:成都北边有座山,藏着盛夏的清凉、千年的故事,更是康养避暑的人间仙境。(丁穆松)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