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入秋还没几天,天空飘落的雨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雨水落下已不像夏雨那样猛烈急促,也不像春雨那样绵密缠绵,而是悄无声息、转瞬即逝,尤其是雨点落在枯叶上、石板路上,很快就被热气吸收或蒸发掉了,没有留下积水或冲刷的痕迹。而每当这个季节,总会勾起我对古山片那段缺水艰难历程的深沉回忆。
![]()
(2012年前古山片秋冬季节绝大多数家庭严重缺水,相互借水是经常的事。)
古山原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北面一个特困乡,2006年撤消了,自今当地习惯称为“古山片”。该片是典型的石漠化片区,那里群山连绵起伏,尤如呼啸奔腾的石浪,每座山的山顶,有的是悬崖陡壁、峰险山奇,有的是峦柔峰媚、挺拔别致。独特的岩溶地貌好比一个“大漏斗”,虽然每年那里的降雨量都超过1000毫米,但水全都从“大漏斗”中流失了。为此那里是全广西唯一没有一分一厘水田、没种有一秼一棵水稻的片区。片区11000多人全都分散居住在220多个山弄里,分为旁禾、万茂、自成、双佳、德雅五个行政村138个自然弄屯。每当进入冬春枯水季节,整个片区水源奇缺,人畜饮水、生产用水极端困难。
1997年秋我奉令来到这里扶贫,常驻自成村和万茂村。刚到那里,正赶上几场零星的秋雨,雨丝细得像缝衣线,斜斜地织过灰黄色的沟壑,却连石缝里的尘土都打不湿。
驻万茂村的第一个清晨,我被此起彼伏的水桶碰撞声惊醒。推开门看见,各家的媳妇背着竹编背篓,篓里竖着塑料桶,沿着蜿蜒的石阶往山坳里走。村委主任老蓝蹲在晒谷场的石碾子上抽烟,见我出来便磕了磕烟锅:“去看溶洞吧,咱们方茂的水都在那底下藏着呢。”
溶洞入口像头巨兽半张的嘴,腥冷的潮气混着蝙蝠粪的气味扑面而来。借着手电光,能看见洞壁上悬挂的各种型状石钟乳,水滴顺着尖端坠下,在暗河表面砸出细碎的银花。“春夏雨水大的时候,这暗河能漫到洞口,”蓝主任的声音在洞里嗡嗡作响,“可一入秋就缩回去了,像被大地吞进了肚子。”他指着洞外裸露的河床,碎石间嵌着些锈迹斑斑的铁皮桶,都是往年村民们试图引水时留下的。他还说,平时村民们用的水,大部分依靠自家水柜积存的雨水,不到秋冬干旱时节,谁也不会下到这里背水。
那年的秋天来得格外早。玉米秆刚染上浅黄,天空就开始持续发灰。我跟着村民去看他们现有的水柜—— 在屋边的石坡上凿出一个个蓄池子,有圆型的,也有长方型的,池子内外壁都抹着厚厚的水泥,底部沉着层褐黄色的泥沙。张婶家的水柜最小,水柜高度还不足小孩高,“由于水柜太小,冬春缺水我们家整天为找水奔忙,其他农活都没有精力顾及了”。听完张婶的话,我感到旱季缺水到溶洞挑水也靠不住,便和蓝主任商定,已有水柜的家庭要扩建溶量体积,没有水柜的家庭要立即修建起来,从秋天开始蓄水。每个自然屯还要修建起一两座50至200立方本以上的公用大水柜,以备各家水柜用完后接得上。
为解决修建屯公用大水柜的费用问题,我四次专门返回省城,不仅逐个向省直民委、水利厅、民政厅的领导汇报情况,还请这些部门各1名同志到古山察看实情,古山各村屯严重缺水状况及群众用水之艰难,深深打动了这些部门同志的心,他们在单位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点点予以扶助,总共得到116万元的扶助经费。经过精打细算,决定用这笔经费帮助修建6个村屯大型蓄水池,每个蓄水200多立方米的水,靠蓄积雨水即可暂时缓解部分群众和小学喝水难问题。县里也拨给部分钱,给扩建和修建水柜的农户一些扶持。
各屯扩修公共水柜的日子定在秋收后。全屯人扛着锄头铁锹上山,在背风雨水流下的山坡凹处凿出巨大的土坑。青壮年轮流抡着錾子敲凿岩石,火星溅在他们黝黑的脊梁上,像落进尘土里的星子。女人们则蹲在一旁和水泥,黄沙混着清水在木盆里翻涌,她们粗糙的手掌按下去,激起细密的泡沫。不到半个月,各屯扩修公共水柜陆续建好了,由于没有那么多水来经常撒上保养,只能在每座水柜上加盖一层厚厚的茅草和树叶,以防止水泥干裂。我望着各个水拒背靠的山坡,都是一片片乱石岗,叫不上名字的各种小野树,顽强地在乱石之中吐芽生长。
有一天我和蓝主任正在看加伦屯刚建成的公用水柜,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不多时便飘起细雨。我高兴极了,都说老天有眼,村民们赖以生存的水柜刚扩建好,秋雨就送福来了。我和蓝主任们仰着头看雨丝落进眼里。张婶的小孙子举着塑料布在空地上奔跑,试图接住更多的雨水,可那些雨珠刚落在塑料布上,就顺着褶皱滑进泥土里,连一点湿痕都没留下。蓝主任叹着气说,“这雨啊,看着来得及时,其实不经用。”我安慰他说,指望今年的秋雨给水柜里添上水是不可能了,明年春夏雨水一定能把水柜蓄满。
果然,自第二年起,自成和万茂两村的村民,每年四季把所下的雨尽量引入水柜之中,各种水柜基本都能蓄满了水,群众饮水难的烦心事减轻了一大半。
![]()
(自成村成兴屯集中供水大水柜)
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在全国农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大幅盖。我从媒体中得知,古山片五村被党和政府列入“深度贫困地区”,对全片缺水难题进行重点投入、重点治理以及重点攻坚,2020年顺利实现了以“两不愁”“三保障”以及“安全用水”为核心的脱贫脱帽各项指标,过去的严重缺水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尤其是自成村,得到驻村第一书记后援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力帮助,使饮水安全保障整体面貌发生了5个重大变化:全村共建了22个大型水柜,124个家庭水柜,总容量达10080立方米,全村96%以上的农户都能达到“缺水地区每人每天不能低于35升”的[供水量]标准;100%的农户基本上能达到“分散供水户饮用的水中无肉眼可见杂质、无异色异味”的[水质]标准;100%的农户基本上能达到“分散供水户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取水距离不超过八百米”的[用水方便程度]标准;92%以上农户已经达到“全年累计缺水天数少于37天”的[供水保证率]标准(注1)。全村村民再也不为冬春季节缺水而烦心了。
![]()
(村民再也不为冬春季节缺水而烦心了)
如今,古山片五个村和其他地区刚刚脱贫摘帽的村一样,已经踏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它却让我经常回望与思索:只有我们党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和决策变为现实,山区民众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才能得到不断解决,自然条件给他们美好生活造成的各种创伤才能得到抚平。
秋雨虽然无痕,但它也是山区群众的“生存之本”(注2)一部分,现在是,将来也还是。
注1:山区缺水村屯安全用水“四标准”是广西2018年公布施行的标准。
注2:引自《习言道|水安全是山区群众的“生存之本”》中国新闻网2024-03-22。
(韦绍行:系副研究员,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