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在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如何锻造新质生产力的“长板”,如何因地制宜做好产业布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值得深入思考。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5亿千瓦,在全国发电总装机中的比重突破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光伏组件、风电装备分别占全球的70%和60%,新能源产业体系全球领先。同时,我国企业新能源投资遍布主要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资金+装备+建设+运维”一体化模式,是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不可或缺的力量。 不过,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也面临不少压力和挑战。一是在新型高效光伏电池技术、大容量构网型风机研发、低成本离网制氢和高效安全储能等方面,仍需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引领全球新能源技术革命。二是风电光伏等产业发展出现了招商引资“地产化”现象,产业发展“遍地开花”“圈地开发”与高端不足等问题并存。三是新能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整体还较低,依托数字技术和平台开展生产、运营和管理的高端化发展模式尚未完全形成。认清现状,有助于各地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具体而言,应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突破和全产业链创新。加快培育壮大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产业,构建延伸氢能、绿电绿证交易和碳交易等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攻关和试点示范,引领发展未来能源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合理部署可再生能源开发的区域布局。一方面,要做好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本身的布局。综合考虑土地资源、水资源、通道资源、环境承载力等要素,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依托西南水电资源,科学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统筹推进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综合开发,打造一批适应“东数西算”“绿色电解”等新产业经济组织模式的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同时,推动东南沿海地区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就近开发。另一方面,要加强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行业与可再生能源行业协同耦合布局。鼓励企业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前提下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地区有序转移,鼓励石化化工、冶金、建材、化纤等产业耦合发展,实现集聚发展和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引导高耗能企业充分利用大面积优质屋顶资源,以自建或租赁方式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协调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布局优化。依托“沙戈荒”、水风光一体化等大型清洁基地建设,扩大下游应用规模,在大基地项目中优先采用新疆硅料及其关联产品,完善新能源产业市场内循环体系建设。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优化调整国内新能源产业链空间布局,在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等地区加大多晶硅产能投放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加大市场准入监管,设置滚动更新的技术指标要求,防止落后产能盲目扩张,防范低质低价恶性竞争。
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创新应用。推进数智化、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行业融合发展、综合赋能,打造“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数智化”产业圈和城市群。探索推进国家级能源大数据中心城市建设,积极推动能源数据资源多元汇集与开发利用。以产业园区、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进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场景探索和模式创新,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综合能源服务绿色低碳效益。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