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良在刚育出苗的土地里清理杂草。
给自己“打工”的朱家兄弟。
村民给养殖的鸡称重。 今年,水城县花戛乡的稻田和往年有些不一样。种的尽管还是水稻,但品种和经济价值却完全不同。 “之前我们这里种植的是杂交水稻,今年种的是从六枝特区月亮河乡引进的红米。”花戛乡乡长朱培源告诉记者。 北盘江南岸的花戛乡,属于山地地形,海拔最高处2318米,最低处685米,海拔落差较大。 “花戛是一个纯农业乡镇,针对海拔落差大这一特点,我们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有选择性地布局不同产业。红米幼苗培育基地布局在海拔800米左右。”朱培源说。 今年年初,花戛乡开始试种500余亩红米,将红米种子免费发放给有种植意愿的村民,成熟后,以每斤8元的价格保底收购。 “看今年秋天的收成,如果销路不错,我们准备在全乡推广种植红米。” 天门村半坡组村民王永良今年试种了2亩红米。“过去,我种的是杂交水稻,听乡干部说红米的卖价比普通水稻高得多,乡里发种子还组织了技术培训,我愿意试试。” 王永良告诉记者,五斤红米种子能培育出一亩地所需的幼苗。种子需要在覆盖了地膜的土地上培育两周,长至10公分后,再移栽到田中,进行二次育苗,直到长度达到40公分后,就可以栽种到其他水田中。 顺着花戛的山路蜿蜒而上,开车大约半小时便到王永江兄弟二人打工的天门村民乐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里的海拔大概在1400米左右。”朱培源对记者说。“根据海拔高度和生态情况,我们在这里重点发展养殖业。” 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初,当时的天门村整合30万元的计生扶持资金,养殖乌骨鸡。 第一批2000只鸡苗养成上市后不到三个月,就销售一空,收入近12万元。“我们的乌骨鸡养到3斤左右就卖,肉质鲜嫩,市场上可以卖到15到18元一斤,平均一只65元左右。节假日或是周末,好多城里人问着路来买。” 让养殖户王永江欢喜的不只是乌骨鸡的畅销,还有养鸡带来的“一举三得”。 计生扶持资金直接作为股金联结到贫困户身上,养鸡场提供就业岗位,学到技术还能自己养。 “贫困户王永江一年可以分红2400元,务工每月2500元,政府还发了200只鸡苗给他饲养,他年收入有3万多元。”村支书刘忠稳算得清清楚楚。 “我们免费给贫困户发放鸡苗和定制的鸡笼,一只鸡补助15斤玉米。接下来我们要弄一个激励机制,喂得好的第二批多发放鸡苗,喂不好的加强指导,让他们学到技术。”花戛乡党委书记邓泽选说。 为了延伸乌骨鸡养殖产业链条,天门村正在实施建设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鸡苗孵化基地,建成后将覆盖贫困户96户。 邓泽选说:“下一步我们孵化基地建好,就能实现脱温、孵化,将乌骨鸡养殖发展成群众增收脱贫的一项实打实产业。 上车在盘上公路继续前行,随着海拔的攀升,气温开始逐步下降。迎着凉凉的山风,记者来到海子村的一片种植基地。这里有不少村民正在忙着种植中药材。 村民朱荣周一边将白芨幼苗塞入泥团中,一边介绍。“这里的海拔差不多1900米了,土壤也并不算肥沃,但通过检测发现很适合种白芨。乡里也专门请人来这里考察过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才最终选择了种植白芨。”记者拿起白芨幼苗放在鼻边,一股清新的、类似于青草的香气,夹杂着淡淡的清苦味窜入鼻中。 第一个提出在这里种植白芨的是朱荣周的弟弟朱荣江。 朱荣江去年刚刚从天津大学毕业,回到家乡创业的他,通过选择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中药材种植。 因为毕业时间短,朱荣江没有什么积蓄。在听闻弟弟想要创业的想法后,哥哥朱荣周和家里的几个亲戚纷纷拿出外出打工积攒下来的钱。 “我们已经和安徽的一家中药材企业签订合同,我们以5毛钱一株的价格购买幼苗,待成熟之后,他们再以保底价收购。” “在基地务工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妇女,每天至少还有60多块钱工资。”基地负责人朱荣江说。 “我们基地现在种了160多亩的白芨、白芍,未来,我们计划建设自己的中药材幼苗培育基地,这样一来,不仅能满足我们自己的种植需求,还能卖到外地,随着我们中药材种植规模大,我们会增加用工量,让村民们能有更多收入。” 记者手记 这是记者第一次来到花戛乡,不仅看到了古老的吊脚楼,神奇的花戛天坑、六车河峡谷,还有党员群众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热情和坚定信念。 脱贫攻坚的核心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此,花戛乡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要求,结合耕地的坡度、海拔、土壤水肥、区域立体小气候等自然因素,统筹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正是由于花戛乡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蓝图调“精”调“细”,才让土地产生了更大的价值,也让村民的增收有了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