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龙扬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莲花寺

徐州邳州四王村:一串冰糖葫芦串起幸福生活

2019-02-21 16:37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冰糖葫芦第一村”四王村 闫峰摄


做冰糖葫芦是四王村几代人的拿手活 闫峰摄

编者按: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坐标系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认真研究工作重点和实施路径,不断优化思路和改善方法。我们注意到,在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江苏有一批乡村典型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用足用好党的政策,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走在了时代前列。发展有规律,路径可借鉴。为此,我们策划推出系列报道《乡村振兴·江苏故事》以飨读者。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透着那酸……”距离冯晓泉唱红这首90年代的流行歌曲,转眼已经过了25年。歌曲《冰糖葫芦》流行一时,作为江苏邳州市四王村富民之源的冰糖葫芦却经久不衰。

来到四王村,你会发现冰糖葫芦是这里的绝对主角:从冰糖葫芦博物馆到山楂交易市场,从村前广场上叫卖冰糖葫芦的青铜雕像到电子大屏上24小时滚动播放的专题片,“冰糖葫芦”文化符号俯拾皆是。你或许不知,全国市场上近七成的冰糖葫芦都与这个村有关,这里正不愧是“冰糖葫芦第一村”。

据了解,四王村2100多口人,超过1800人做着冰糖葫芦相关的营生,常年在外者就有上千人之多,这个甜蜜产业也为村里带来了近2.5亿元的年产值。

从小买卖到大产业 一串与时俱进的冰糖葫芦

四王村人把冰糖葫芦叫做“糖球”,在老一辈做这项生意的村民中,刚过了八十大寿的吴俊峰还不算年龄最大的。“那个时候卖‘糖球’,三块砖带一口锅满世界跑。”老人说,砖用来支锅,锅用来熬糖,还有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山楂、白糖和竹签子。

吴老告诉记者,山楂当年都是用自行车从280公里外的沂蒙山区运回来,穿“糖球”的竹签子要用毛竹一根一根来削,再从市场上买回白糖或是冰糖,就这样一根扁担挑两头,从邳州坐船沿运河南下,一天一夜时间到镇江后经陆路到南通,选一个人多的地方支锅点火。

“做冰糖葫芦的关键技术就在这熬糖上,熬老了发苦,熬轻了挂不住。”怎样才算正好?吴老的经验是:用竹签蘸糖滴一滴在铁板上,“瞬间成豆一碰就掉”就是最佳火候。六个山楂用竹签串成一串,在熬好的糖里翻滚一圈,迅速取出往上撒一层白芝麻,再包上糯米纸放到铁板上晾干就行了,“那时候一串卖两毛五分钱,50斤山楂差不多一星期卖完,然后原路返回,准备好材料后再次出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吴俊峰们就是这样挑着担子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他最远到过武汉、上海,李修刚甚至把生意做到了友谊关。58岁的李修刚,30岁开始做“糖球”生意,起步晚却赶上了好时候,“1990年我借钱买了辆柴油三轮车,到平邑山区把山楂运回来,除了自用再加个差价卖给别的村民。”1992年,他与人合伙买了辆货车,山楂开始大批量地运过来,山楂交易市场雏形初现。

“2008年是我们这个小生意向一个产业发展的转折点。”村民吴建伟经历了这个重要时刻:这一年,村委副主任臧千彬联合经营大户牵头成立了“兆光山楂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下细分了采购销售、物流运输、配套服务等多个专业小组,再以合作社为主体建起了四王村山楂专业交易市场。“就像一部机器一样,各个小组之间既有分工又互为补充,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山楂生意越做越大。”吴建伟举例,旺季平均每天有超过百辆大卡车进出市场,“市场后面原来是条水泥路,差不多每半年就得修一次,都让大车压坏了”。

在市场作用的调节下,当地冰糖葫芦的相关配套产业随之跟进,有人专门做起了竹签制作与批发生意,有人投资建起了糯米纸加工厂,还有人开起了包装印刷企业甚至礼盒工艺品等。四王村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冰糖葫芦产业链条。

村支书王海松告诉记者,从2016年开始,随着电商的融入,四王村又催生了一批冰糖葫芦经纪人,“他们一头连着山楂主产区的果农,一头连着冰糖葫芦制作者,终端需要什么货,经纪人联系好直接从货源地通过物流发来,减少了中间的批发环节,也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据介绍,2017年四王村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冰糖葫芦和山楂产品占到其全年销售总量的1/3,“作为传统产业,虽然短时间内不会超过线下,但未来的趋势一定会是线上大于线下。”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在四川做了3年冰糖葫芦的臧千彬异常忙碌。这位49岁的四王村民,被以底薪30万元的身价聘为都江堰景区工作人员的理由,就是缘于他做得一手好冰糖葫芦。而四王村全村则有1300多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城市和景区做着他们拿手的冰糖葫芦。这串曾经是手艺人用于养家糊口的冰糖葫芦,历经时代的变迁,实现了从肩扛手抬走南闯北提蓝小卖,到车载船运南上北下批发零售,再到足不出户买卖全国的不断升级。 


冰糖葫芦文化符号在四王村随处可见 闫峰摄

 
村山楂交易市场待发货的山楂 闫峰摄

从问题村到明星村 一个乡村振兴的现代样本

“卖糖球,住高楼——慢慢熬”,这句贴在村冰糖葫芦博物馆墙上的歇后语,既道出了“糖球”的工艺制作过程,也是四王村人“熬”制幸福生活的经验之谈。如今,四王村的荣誉室里悬挂着40多块奖牌,既有市级的“十佳村”,也有省级的“卫生村”,更有国家级的“文明村”。“这些荣誉也是日积月累‘熬’出来的。”王海松说。

从高处看,面积不大的四王村掩映在邳州特有的一大片银杏林中,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村庄倒映在水面上,恰似一幅水墨画。白墙碧瓦的苏北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墙上画着冰糖葫芦文化彩绘,三个村民活动广场点缀在村子的东、南、中三个方位,每天晚上那里都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给你说你可能不信,20年前这还是一个为棵葱俩人都会打得头破血流的‘问题村’。”80岁的李增沛深有感触,“都说穷生恶胆,这话没错,那个时间家家户户都穷,人的脾气还大,动不动就打架骂架。”1992年,五组一个村民因为另一村民家的污水流经自己门口导致两家产生矛盾,先是吵闹后发展到动手打架,矛盾越积越深,两年后最终发展到一方把另一方打成轻伤害住院,自己也进了拘留所。

因为做冰糖葫芦赚了点钱,村里一度也兴起过赌博之风。每年的清明节到八月十五前后这中间几个月因无山楂可卖,村民就会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打牌,“说白了就是赌钱,派出所抓过几次,效果不明显。”王海松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婆媳不合、家庭不合等矛盾也曾经是四王村干部最头疼的管理难题。

“没钱,幸福不了;可有了钱,口袋鼓了脑袋却空了,也不是幸福生活的标志。”按照王海松的说法,自2006年开始,四王村的几任干部便着手启动对村风村貌的治理和文明乡村的建设工作,历经十多年的努力,原来落后垫底的“问题村”一跃成为全市的明星村。“最近十年间村里没有发生一起治安案件,连续六年没发生一起闹到村委会的家庭矛盾。”他说。

孙文斌是四王村道德讲堂里的常客。作为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党校教师,他时常被请来给村民讲课,讲授的内容从婆媳相处到邻里关系,从社会关系到人和人相处,每两个月一次的讲课,容纳150人的课堂上总会看到找不到座位站着听课的村民。四王村的道德讲堂不仅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风文明,还讲法律知识、生意经。讲什么,村委会每个季度会确定一个主题,宣传人由村委会负责人、老党员、外请专业人士、创业大户来担任。

五组的李领在安徽亳州有一处经营了多年的冰糖葫芦店铺,每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2014年他80岁的父亲生病后身边离不开人照顾,李领放弃生意回到家里照顾老父亲,“钱少赚点儿没事儿,但父亲只有一个,再多的钱买不来亲情。”李增沛老人的晚年生活也幸福,他身体不错,虽然三个儿女都在外地做冰糖葫芦生意,但每个月都会有一个在家至少陪他10天,“他们觉得我老了需要人照顾,其实用不着,主要有这份孝心我很知足。”

在四王村,孝老爱亲家庭随处可见,以孝道文明为主题的“十佳媳妇”“十佳孝星”“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他们已经持续了十年,“在村里转一转,几乎家家户户门上都挂有一块荣誉牌子,如果哪家门上没有,在村里他自己都抬不起头来。”吴俊峰说。 (闫峰)
 


(责编:玉玲)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