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2022北京冬残奥会正在举行。此前,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大五学生冷雯雯、王玉珏作为学生志愿者,跟着冬残奥高山滑雪队在训练场分别服务3个月和半年之久。 冬残奥会开幕前夕,记者对话这两名学生志愿者,聊一聊冬残奥备战的那些故事。 角色:每天5小时坚守在雪场终点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万龙滑雪场的终点,是王玉珏和冷雯雯都很熟悉的地方。过去几个月,他们每天都要在高山滑雪训练场的终点守着,一守就是5个小时——从上午8点到11点,下午1点到3点。一旦有运动员负伤,他们就要马上为运动员及时冰敷、加压包扎。 “离开训练场,从晚上6点30到9点,我们还要继续给运动员按摩、针灸。”王玉珏说。训练前后,他们还要为冬残奥运动员贴肌贴,治疗关节和肌肉疼痛等。 雪场终点“健康守护者”的人数,要根据当天高山滑雪具体训练项目合理分配。“如果冬残奥运动员们做回转这类运动风险相对小的项目,就安排1名志愿者或队医在终点待命;如果他们当天要做滑降、超级大回转这类运动风险相对大的项目,至少2名志愿者或队医在终点待命。”王玉珏说。 这是冷雯雯第一次为残疾人运动员服务,也是第一次为冬季滑雪项目服务。此前,冷雯雯曾当过2018成都国际马拉松、2019年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和2018年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志愿者,负责运动员的伤病处理和反兴奋剂等工作。 在冷雯雯看来,做冬残奥会的志愿者,和此前三次赛事有明显不同。她举例:“运动员的伤病情况不同,滑雪训练场的温度在零下20℃,有一些运动员脚部会冻伤,而按照反兴奋剂相关规定,运动员用药需要很谨慎,冻伤膏不能随便用,我们就用热敷、用姜片和葱段熬水泡脚等中医疗法,帮运动员们缓解冻伤。” 日常生活中,王玉珏和冷雯雯会协助部分冬残奥运动员按电梯、开门等。“在帮助冬残奥运动员时,能感觉到他们特别坚强和独立,他们有时也会说‘我自己来,谢谢!’”王玉珏说。 收获:学会滑雪,希望有更多机会参与现场治疗 在当志愿者这几个月,王玉珏和冷雯雯都有不同的收获。 今年2月中旬的一天,一名冬残奥高山滑雪男运动员因腋窝下的毛囊炎,感到很困扰。“当时我担心他控制不好造成感染,影响他日常的拄拐,就运用针灸治疗控制炎症,最后取得不错的疗效。”王玉珏说。 去年12月的一天,一名有视力障碍的冬残奥高山滑雪队运动员在训练中摔倒,头部着地后出现轻微脑震荡,后续出现耳鸣、头晕,影响睡眠。冷雯雯运用郑氏伤科理论给运动员针灸后,运动员耳鸣有了明显缓解,晚上睡觉没那么困难了。 休息时间,冷雯雯就琢磨平时跟队时遇到的问题,查资料寻求解决方法。王玉珏偶尔会到雪场滑雪。“空闲时,运动员教我如何在雪场‘刹车’,教我雪场‘刹车’身体不要往后倾,否则速度会更快;我给教练治疗时,教练也会向我传授滑雪的技巧。”在王玉珏离队前,他的单板滑雪和双板滑雪已达入门水平。他说自己学滑雪,是希望了解滑雪运动,以后再有机会为这类赛事提供医疗保障时,就可以直接进雪场参与现场治疗。
当两人从崇礼万龙滑雪场离开时,队里的教练和队员们都不约而同为他们送上祝福:“今天因训练没有送你,很感谢你的陪伴,祝你一切顺利”“到家没?担心你丢了自己”“考研一定要努力,祝你成功”……(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魏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