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九四九》剧照。受访者供图 2月3日晚,正值大年初三,重庆1949大剧院内暖意融融。 当天,大型红色舞台剧《重庆·1949》开启了春节的第一场演出,台下掌声如潮。 剧院的一角里,《重庆·1949》出品人宋晓平望着坐得满满当当的观众席,不禁有些感慨:“在这部剧演出之初,我根本没有想到它能有这么多观众。” 自公演以来,《重庆·1949》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青睐,口碑爆棚。春节期间,不少市民带着一家人走进剧院,通过观看演出,感悟初心。 一台红色驻场演出为何如此受青睐?该剧在文旅融合、舞台艺术创作等方面有何成功经验?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高科技舞台遇上红色故事 巍巍歌乐山,悠悠磁器口。2月3日晚,在位于歌乐山脚下的重庆1949大剧院外,《重庆·1949》的海报分外醒目,吸引来往的游客驻足。 舞台剧《重庆·1949》以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即将到来的前夜,与敌人殊死搏斗、宁死不屈的感人故事。这部红色剧目的海报,也曾出现在重庆的各大旅游景点、地铁等城市公共窗口。截至今年春节,《重庆·1949》已完成138场演出,累计观看人数达9.3万余人次。 为何要打造一部红色剧目?宋晓平表示,创作这部剧的初衷与他的个人经历相关。“我从小就生活在紧邻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的磁器口古镇,是读着小说《红岩》长大的一代,自小为这片土地上的英雄故事所感动。”宋晓平说,这些成长经历,让他坚定了弘扬红色文化的想法。 如何让红色故事吸引更多观众?打造一部沉浸式剧目的想法在宋晓平心里逐渐清晰起来。 “我想将其做成一个沉浸式场景,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多维度展现重庆特色。”宋晓平表示,为此,他们邀请专家,创作了一个多维立体沉浸式的室内舞台。为了还原彼时重庆的市井面貌,舞台主体被设计成一个五层嵌套的圆盘转台,观众区和舞台完全融合,形成沉浸式剧场。 舞台上,精彩的内容与精致的舞美相辅相成,磁器口、吊脚楼、长梯坎近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重庆特有的城市元素让人记忆深刻。演员们如同画卷一般出现在观众眼前,又如电影镜头一般拉近推远,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体验。 “这部舞台剧的一大特色,就是融入了炫酷的舞台科技,让观众沉浸式体验‘红色’魅力,回望那段悲壮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重庆一九四九演艺文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慧芳说,团队正尝试在科技与主旋律戏剧作品的结合中,寻找平衡点,希望能用这样一部作品致敬这座英雄的城市。 主旋律题材遇上青年观众 舞台中央的转台是高耸陡峭的码头石阶,外侧则是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灯光亮起,观众仿佛置身在一个永不停歇的钟表盘上,连同舞台一起旋转。随着音乐变换、舞台转动,观众的座位也随之旋转,在码头、监狱岗哨、铁牢等场景中,观众时而穿过狭窄的街巷,时而又面对汹涌的嘉陵江。 仅用不到一年时间,重庆1949大剧院就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热门地点,甚至还有不少外地观众拖着行李箱直接来到现场,其中也不乏许多“二刷”“三刷”的观众。 “我先是被这部剧震撼的高科技效果吸引,然后就是一个个真情实意的故事,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观众张涵瑞称,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一幕,演员们手牵手一同走下石阶,那是革命者们穿越时空的叮嘱:“请忘了我们吧,擦干眼泪,忘了悲痛,向着光明……”张涵瑞说,作为革命者,他们坚持信仰,放弃一切,就是希望千千万万后人幸福,“希望后人忘记他们,就是希望后来人不再经历他们曾经的苦难,永远享受美好。可我永远记得他们。” 事实上,自该剧首演以来,不少年轻人都很青睐这部红色剧目。“我们做过统计,‘00后''90后’占了我们观演群体的一半以上,70%的观众年龄在35岁以下,这是我一开始没有想到的。”宋晓平说,《重庆·1949》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表现形式,主旋律题材的作品一定会叫座。 虽然好的观演体验能提升“复购率”,但一部作品最根本的还是其内核和“百场如一”的品质。在采访中,不少反复观看《重庆·1949》的观众表示,每一次观看都能发现新的细节,“当然,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情感和思想是否能深入人心。能打动灵魂的,才能成为经典。”一位观众说。 重庆热土遇上文艺精品 千秋红岩,是一座不朽的丰碑。一本《红岩》小说,成为一代人难以磨灭的记忆;一曲《红梅赞》,唱响祖国大江南北;一部《重庆·1949》让观众纷至沓来……是什么让人们为这些来自重庆的红色文艺作品叫好? 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是《红岩家书》的编著者之一。在他看来,重庆的红色题材文艺作品把有筋骨有温度的东西表现了出来,激发了观众的文化认同感。他认为,传承英烈精神应该创新形式,让传承更时尚,让传播更接地气,“在这方面,舞台剧《重庆·1949》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这些经典蕴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历久弥新,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正是通过这些创新的方式,才让红岩题材的作品为更多年轻观众接受并理解,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信仰的力量、使命的召唤。 “此前,我们也一直在谋划推动歌乐山景区大型实景演出剧目和配套设施项目,而《重庆·1949》对红岩精神的传播具有积极作用,是传承弘扬红岩精神的新载体。”红岩联线管理中心党委书记、红岩干部学院院长朱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红岩联线管理中心除了要把重庆1949大剧院纳入红岩联线管理中心班车站点,并在景区内提供《重庆·1949》展示专区,还会不定期对《重庆·1949》演职团队进行红岩历史文化培训,让演员更加深入地了解红岩,感悟红岩,诠释红岩,更好助推红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对此,宋晓平也充满着信心。“我们为这部剧打造了专门的剧场、专门的团队,就是希望它能演10年、20年、30年甚至更久。”他坦言,在此过程中,团队还需不断吸纳各方意见,加强对剧目的打磨,将其打造成文旅新地标,让更多人从舞台剧中了解红岩故事、感受红岩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