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城里工作并已就地安居的人,但我的心,却一直连着缺水山区群众用来保命的水柜。在职在位时,每当因公务到建有水柜的缺水山区出差,我总要到几座水柜旁边去摸摸水柜外壁的质量,再爬到柜顶,看看柜池里面积了多少水,水面上有没有从外出飘进去的树叶和其他杂质。一旦看到水柜建得坚固耐用,里面积满了雨水,水中一清见底,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高兴。
每当春夏的大雨天,在隆隆的雷声怒吼中,看到雨滴像断了线的珠子,滴滴串串地从空中散落下来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朝着西北的一个山乡方向眺望,心里暗暗祈祷:雨呀雨呀,求你下大些、下时间长些,好给山里的群众水柜添满水吧……
我之所以这样油然而生地祈祷,是因为27年来,我心里一直挂念着300多里外那个贫困山乡的饮水困境,那里群众当年缺水的艰难困境,以及我曾和他们为缓解缺水困难共同奋斗的情景,成为我永远抹之不去、忘却不了的深深情结。
我祈祷的那个山区叫古山乡。过去曾是都安瑶族自治县北面一个特困乡。该乡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那里群山连绵起伏,尤如呼啸奔腾的石浪,每座山的山顶,有的是悬崖陡壁、峰险山奇,有的是峦柔峰媚、挺拔别致。独特的岩溶地貌好比一个大漏斗,虽然每年那里的降雨量都超过1000毫米,但却留不住水。为此全乡都是典型的“九分石头一分土”的大石山区,也是全广西唯一没有一分一厘水田、没种有一秼一棵水稻的乡镇。全乡11000多人全都分散居住在220多个山弄里,分为旁禾、万茂、自成、双佳、德雅五个行政村138个自然弄屯。由于整个片区水源奇缺,人畜饮水、生产用水极端困难。每当进入冬春枯水季节,全乡缺水就特别严重。乡政府驻地9户居民和中、小两所学校400多名师生,总共近500人,全靠两个已建了8年的大水柜供水,古山中学200多名师生的生活用水,全靠附近山上的4个中小蓄水柜供水。一到冬春枯水时节,学校每天都派人轮流值班给学生分水,每个学生一天只能分到5斤装的小塑料桶水,如何使用全靠学生自己节约。
1997年,正值广西“八七”扶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广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办公室,任命我挂任中共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自治区区直机关驻都安瑶族自治县扶贫工作队副队长一年,分管古山乡的扶贫,扶贫的中心任务是想方设法缓解该乡的饮水困境。
古山乡政府为能让群众一年四季都有水喝,组织群众想了很多办法,最普遍的是“弄自为战”“户自为战”,各弄各家都在屋后建有一个大小不一、形状各样的水柜,下雨时将山上流下来的水引入水柜中,上面盖上盖子,除了满足平时生活所需,还要节省留到枯水季节再用。自成村加伦屯农户潘毓升等3户,发明了“铁线引水”方法,从山顶处的一眼小山泉拉上一条铁线到家里,让泉水从数百米山腰凌空顺着铁线流下来到家里水柜,解决了全家一年四季的用水问题。那年8月的一天,联合国扶贫署官员到那里视察,看到这3户“铁线引水”的稀有方式,连连称道:“0k!0k!这是世界级的发明!”当时在旁的我听了心里十分难受,这哪里是什么世界级发明?分明是山区贫困群众缺水的无奈之举啊!
山里人贯来勤劳善良,为人忠实厚道、热情好客。每当我进入山弄调研,各家各户都十分热心招呼、尽情接待。尽管缺水,但他们却很乐观,不管我走进哪一家,主人必先给我端来一碗红署釀成的土酒,笑着说,“来,先喝几口解解渴,我们这里缺水不缺酒。”记得有一个壮年村民还对我说,我们山里人的梦想很简单,能达到“水酒双不缺”就可以了。群众这种以顽强乐观应对恶劣环境的精神,深深地打动着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筹资修建几座水柜,为群众增加一些饮水保障。
为此在前半年的时间里,我为筹钱修水柜的事四次专门返回南宁,不仅逐个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水利厅、自治区民政厅的领导汇报情况,还请这些部门各派1名同志到古山察看实情,古山乡严重缺水状况及群众用水之艰难,深深打动了这些部门同志的心,他们在单位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点点予以扶助,总共得到86万元的扶助经费。经过精打细算,决定用这笔经费扶助该乡修建6个大型水柜,每个蓄水200多立方米的水。在修水柜之前,我和工程队一一签订合同,其中特地写上这么一条:“如五年内水柜出现裂缝漏水等质量问题,工程队负责修理合格。”还让县水利局当监护人。当年10月,6个大型水柜全都建设竣工,我又和县水利局技术人员逐个验收,合格后立即投入使用。扶贫结束回原单位后我一直把此事挂在心,2002年当水柜保质5年到期时,我专门电话打到古山乡询问水柜的使用状况,当得知水柜一直处于稳定的蓄水状态之后,我才放下了心。
如今一晃27年过去了,我也退休了好多年,但这些年我无时不刻都在牵挂着古山5村群众的水拒建设状况,经常从网上搜查那里群众饮水面貌改善信息。2020年底,当我从新闻里得知,经过6年脱贫攻坚,古山5村实现了包括“有水够吃”在内的脱贫标准,已经退出了贫困系列,我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真想立即飞到那里,亲自目睹那里“有水够喝”这个历史性变化的新貌,但一直没有机会。直到今年“七一”期间,为了更好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饮水安全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础性问题’,‘是生存之本’”的民本思想,和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持续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保障”脱贫成果的要求,我带领广西老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退休党员干部调研组”,专赴古山片自成村,深入调研山里脱贫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的实情。
我在调查中高兴地发现,在6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各级政府为解决该村群众饮水安全等民生问题,注入了大批资金和人力物力,使自成村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和“水够吃”的脱贫目标。该村除扶贫搬迁走部分村民之外,现还剩下427户1427人,分散居住在40个弄场,全村农户虽然依旧靠水柜解决饮水问题,但饮水安全保障整体面貌较过去已发生了5个重大变化:一是全村共建了22个大型水柜,124个家庭水柜,总容量约10080立方米,积水量明显增多,全村96%以上的农户都能达到广西“缺水地区每人每天不能低于35升”的[供水量]标准。二是饮水水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全村100%的农户基本上能达到广西“分散供水户饮用的水中无肉眼可见杂质、无异色异味”的[水质]标准。三是用水方便程度得到了明显改善,全村100%的农户基本上能达到广西“分散供水户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取水距离不超过八百米”的[用水方便程度]标准。四是用水保证率得到了明显稳定,全村92%以上农户已能达到广西“全年累计缺水天数少于37天”的[供水保证率]标准。五是防控水柜水质污染工作明显加强,全村已有69户、47座水柜(占总数33%)完成了加盖。这次到农户家调研还发现,群众不仅饮水问题有了很大改善,而且自釀酒喝的原料也得到改善,村里已经很少有人用红薯来釀酒了,绝大多数都己用上玉米和大米,他们说这叫做“有酒喝”往“喝好酒”转变。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全村依然有16户群众的水柜由于过小,所蓄的水满足不了全年最低用量要求,有时冬春枯水季节仍然出现短期缺水现象。其他虽然不出现短期缺水的用户,他们依然还处于“洗了菜的水留下给牛喝”的十分节约状态,时刻都在做好出现防备出现断水的应对措施。面对这种“亟需巩固提升”的供水局面,该村村委会老主任蓝炳力笑着对我说,“韦队长请你放心,我们的水柜供水水平虽然还不高,但当年你看到极端缺水的困境已不复存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的饮水安全保障会越来越好!”
是啊,虽然古山严重缺水的历史已不复存在,群众从前后情况对比中充满了“获得感”,但他们目前的饮水保障工程还比较脆弱,饮水保障各项标准与城市及平原农村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资源公报2022年(第26期)》公布的数据为例:“2022年广西城镇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79L/d,农村人均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22L/d。”而将现行石山缺水地区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35升(L/d)的[供水量]标准作比较,包括古山片在内的广西石山缺水地区,每人每天人均的生活用水量仅是城镇居民的19.6%,仅是平原农村居民的28.7%。而这个巨大差距的存在,根源在于“政策”规定的差异上。
因此从古山调研回来这几个月,一个担心始终萦绕在我心头:即自从2018年水利部等3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坚决打赢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战的通知》(水农﹝2018﹞188 号),将山区缺水地区群众“每人每天不能低于35升”的[供水保障量]、和“全年累计缺水天数少于37天”的[供水保障率],定为山区缺水地区群众饮水安全保障的[硬标准]以来,至今已经有整整8年时间了,但都没有看到有一点调整的权威决策,也不知道这两个[硬标准]还要执行下去多少年,依靠水柜供水的部分山区群众,真不知道到哪一年才能完全逃脱“枯水季节断水”的厄运。
前途总是光明的,也许我这个担心是杞人忧天。但愿不久的将来我再次去古山的时候,能够看到每家每户都像城镇和平原农村那样有充足的供水保障,不再担心受怕枯水季节会断水;能够看到每家每户都完全无所顾忌地用水,过上他们所期盼的“不缺酒更不缺水”的愜意生活。(韦绍行:系副研究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原处长)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