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驾驶员何维波总是睡得很浅。由于工作性质,他的工作是48小时制,主班时就在医院急诊科待命。出车警报声像是印在脑海里,哪怕在夜里,他也能立即反应过来。从对讲系统中迅速提取三个关键信息:地点、病情、联系电话,人已在分秒间夺门而出。 在救护车这个狭小空间里,每天都在上演别人的生死故事。坐在驾驶座的何维波,在这些故事里扮演着一个沉默却关键的角色——紧握方向盘,缩短病人与医院的距离,为生命争取更多时间。 A 警铃一响 任务说来就来 何维波是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市二医院总务科装备车驾驶员。不确定性,是他的职业底色。入行十多年,这份不确定性始终存在,一根弦总是绷着。 大部分时间,何维波和同事们驻守在急诊科值班室里,看看新闻,聊聊天,合眼休息,尽量让自己不那么紧张。但无论做什么,都没办法全神贯注,警铃一响,任务说来就来。按照医院规定,接到警报后,救护车必须在5分钟内出车。 昨日凌晨,才刚躺下,他又接到了出车信息,这次是名产妇急需转诊,送至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地址在龙树路。长期以秒计时,三步并作两步,不到3分钟,何维波出现在驾驶室内,救护车发动待命。 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不分昼夜。要问具体一天跑几趟,何维波说不清。“可能一天平均出车十多趟。” B 快一点 再快一点 从事救护车转运工作的日子里,何维波经历了许多让他放下心来,或者情绪低落的事。 一个下着雨的周一早高峰,路上特别堵,救护车上载着一名紧急腹痛患者驶入成绵立交内侧,何维波提前进入车辆较少的车道。“我印象很深刻,前面的轿车一个一个地往右靠。前方的空间一下让开了,我试了一下,能通过左手边路口。”就这样,他们顺利拐入前往医院的道路上。 回忆当时的情景,何维波还能感受到自己在等待那一刻心里的焦急,是前方车辆的让行举动让他安下心来。“大家主动让道的意识很强。一听到后方有救护车警报鸣笛,就会很自觉、很及时地让出通道,好像大家一起在为生命努力。” 也有一次出车赶往事故现场,伤者已经没了意识,他拼命往医院赶。抵达医院,听到伤者已经没了心跳的消息,何维波顿时愣住了,闪过的念头是,“因为我开慢了吗?” 站在抢救室外,内疚、自责一涌而上。事后,他向医生打听,“伤得太重,我们也尽力了。”即便这样,他也很长时间才渐渐释怀。 拼尽全力还跑不赢,真的是件让人既沮丧又心痛的事。何维波只能让自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快一点,再快一点。 C 走街串巷 为找出最短路线 24年的驾龄,从来没出过事故,何维波对胜任救护车驾驶员这份工作很有信心。“但我第一次出车,心头特别慌。在那种紧急情况下,就怕突然‘断片’,忘了路线,真的没人帮得了。” 为了节省出车时间,熟悉路线,上班的第一个月,何维波都在休息日走街串巷,开车看不清,就徒步,让一张详细到小区楼号的地图一点一点烂熟于心。不止能找路,还要分析这些路线何时通畅、何时拥堵。以便一接到任务,知道目的地后,能根据时间点,判断出一条最节省时间的路线。 “其实,一开始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女儿从小对医护这个职业的向往,想给孩子做个榜样。”但日子久了,白色的救护车,红色的十字,闪烁的警灯,鸣响的警笛声,这些无不让他感受着为拯救生命而争分夺秒的使命感。 现如今,除了正常当班,他会抽出些时间,坚持做一些琐碎的事,比如帮年轻司机检查车况,讲讲行车安全,再复习一下出车的路线。
“累吗?”“累。但我愿意干这个工作。”何维波说。(成都日报记者 王静宇 图片除署名外由成都日报记者李冬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