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怀远县  鏉忔灄闀  龙扬镇

脱贫后,他们在村里安居更乐“业”

2022-02-08 15:01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云南省孟连县帕亮村,温暖如春。

地处低纬度地区,有充沛的降水和适宜的温度,这让孟连因咖啡产业闻名。阳光下,一串串成熟的鲜红色咖啡果缀满枝桠。

单靠卖咖啡鲜果,帕亮村村民现在户均每年能增收5万元。春节期间,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董燕梅仍在琢磨着怎样把村里的咖啡产业做得更大。

脱贫后,近1亿农村人口得以安居。巩固脱贫成果,乐“业”是关键。

“家门口”就业

河南省商城县双竹园村,一派节日的喜庆景象。设在村里的双利针织厂此时安静下来,但年前常常灯火通明,工人们一直在赶制羊毛衫出口订单。

双竹园村属于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针织厂建成投产后,吸引了60多位村民就业。县里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曾考虑把厂子搬到县城的轻工业园区,但最终为方便本村人就业,还是留下了。

“走几步路就到家了,能赚钱又能照看老人,两头都顾得上了。”在厂里任质检员的程广侠说。

3年前,针织厂招聘时,程广侠对返乡就业还犹豫不决。那时她已在广州一家针织厂干了十多年,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

“进了村里的厂子才发现,工资比大城市少不了多少,一个月能有6000多元。”50岁的程广侠说,“终于不用在外面漂了。”

厂子虽没搬到县城,但厂长刘永乾想到了办法扩大生产规模。针织厂招收了来自周边村庄的400多名流动工人,让他们把机器织好的羊毛片带回家,完成剪线头、缝合的工序后再拿回厂里,按件领工资。

这几年,很多在外务工的双竹园村村民选择回乡就业,一边把在外学到的技术用在厂里,一边照顾家人,村里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减少,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1年我国有1420万返乡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全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9万元。

来自国家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将确保脱贫人口就业规模超过3000万人。这3000万人的就业岗位中大部分将由乡村产业支撑和吸纳。

“链条上”创业

上游生态鹅养殖,中游羽毛球加工,下游羽毛球体育运动……很难想象,地处贵州黔东南的锦屏县有这样一个“无中生有”的特色产业。

走进群山包围的锦屏县敦寨镇亮司村大冲养鹅基地,35座鹅棚如“林间别墅”,跑动的花白鹅群在葱郁的林间格外醒目。

村民欧春连是基地的饲养员,负责上千只鹅的养殖,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

基地自去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已出栏数十万羽大鹅。类似规模的养殖场,全县一共有8个。

为何如此大规模养鹅?记者在不远处一个羽毛球生产基地找到了答案。

“做一个羽毛球要16片鹅毛,而一只鹅的翅膀上最多只有14片鹅毛符合要求。”基地负责人胡兵说,以前养鹅大多为了卖肉,现在鹅毛的价钱不比鹅肉低。

2017年,锦屏县引进南京亚狮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落户,企业把锦屏作为其在国内的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如今,全球每十只羽毛球就有一只产自锦屏。

“以前企业主要做出口,原材料、销售两头在外。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外销订单减少了,我们调整重心,积极开拓国内市场。”胡兵说,现在外销和内销各占一半,县里的产业链配套显现了优势。

如今,以“鹅”为链,锦屏县的生态鹅全产业链综合年产值已超过10亿元,不断吸引投资者建厂创业。

“发展乡村产业,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补齐,形成产业链条,就可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可以良性循环的产业振兴之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品牌化”兴业

湘西十八洞村,建在山脚下的十八洞山泉水厂春节期间停工不停“单”,产品的市场供应并未中断。

脱贫攻坚期间,十八洞村通过与矿泉水企业合作,拥有了自己的品牌矿泉水。一条矿泉水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可生产约一万瓶水,每年为村集体创造60万元左右的收入,成为村民们的“致富线”。

“每月工资3000元,有五险一金,年底还有分红。”村民杨秀兰说。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的各项产业也叫响了品牌。

现在,村里的生计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回乡,电商、直播带货越来越火,山茶油、黄金茶、腊肉、吊瓜、苗绣等特色产品陆续走出大山。

2018年,十八洞村发布了“花垣十八洞”公共品牌,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手工艺等多个行业的特色产品。

在品牌助力下,2021年十八洞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60万元左右,人均年纯收入突破2万元。

品牌化发展是乡村产业的重要途径。四川苍溪猕猴桃、内蒙古兴安盟大米、湖南永顺莓茶……越来越多的脱贫地区开始走品牌化道路,创造品牌红利。

2021年,全国脱贫地区注册商标和品牌数量达到5.3万个,拥有认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近1万个,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出乡村,赢得市场。

 

来源:新华社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