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志愿者时,刘杰和孩子们合影。 受访者供图
“童伴妈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团省委供图 新闻名片 童伴计划 “童伴计划”是一个留守儿童关爱项目,通过在村镇、社区选聘一位“童伴妈妈”,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照顾,并在所在地建立“童伴之家”用作活动场所。 项目探索“一个人、一个家、一套工作体系”的关爱模式。“一个人”,指在试点村选拔招聘1名55岁以下、在本地工作和生活、具备初中及以上学历的妇女担任“童伴妈妈”,在村两委指导下负责完成排查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履行登记建档、定期走访、指导和督促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收集需求并及时回应、争取政策落实等职责。“一个家”,指匹配建立一个“童伴之家”作为实体活动阵地。“一套工作体系”,指搭建纵向的县乡村三级递送机制,以及涵盖团委、民政、公安、教育、卫健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动机制。 11月中旬,“天府青年云”小程序上,“童伴计划”子项目启动公测,“项目骨干分级管理、主题活动动态展示、儿童教育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线上留守儿童关爱平台开始试运行。 11月上旬,团省委举办的2023年留守儿童关爱“童伴计划”项目骨干培训班结业,来自全省21个市(州)的100名“童伴妈妈”和项目办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两件事都与“童伴计划”密切相关:一个线上,提高项目运行信息化程度;一个线下,提升项目实施精准度。从2016年启动试点,到2019年被团中央点赞并全国推广,再到2023年全面提质增效,在“童伴计划”即将进入第9个年头之际,我们进行一次回望。 持续迭代 进入全面提质增效阶段 2016年“童伴计划”启动试点,8年里历经多次迭代,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关爱留守儿童的效果持续显现。 2019年,“童伴计划”进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阶段,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始“大幅扩面”,将更多的村社、儿童纳入项目覆盖范畴。项目启动之初,首批仅有165个村(社区)入围;2023年,项目已在四川全域推进,建成布局均匀的“童伴之家”2156个,覆盖留守儿童集中区域。项目得到团中央高度认可,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进入2.0时代。 近两年,“提质增效”成为“童伴计划”3.0时代的关键词。 11月18日,周六,雅安市天全县新华乡永安村,“童伴妈妈”淡青带着孩子们学习“小雪”节气的知识。将二十四节气与日常活动相结合,是淡青和周边几位“童伴妈妈”的新尝试,“非常受欢迎,有些孩子还给我们提醒:下个节气要来了哦。” 这样的探索,成为“提质增效”大背景下,“童伴计划”在基层不断创新、实践的有效案例。 “对外,项目不断契合留守儿童需求变化,创新性和丰富程度都很重要。”团省委权益部副部长、“童伴计划”项目负责人魏文俊介绍,除了鼓励创新探索,各级培训和交流活动也常态化开展,一方面持续提升“童伴妈妈”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大家碰撞出更多灵感,让“童伴之家”的活动更加有质有量。今年,项目办还为全省所有项目点位统一制作发放工具包,为“童伴妈妈”的工作再添一份助力。 对内,团省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力度,不断提升“童伴计划”规范化管理水平和项目影响力。探索建立网络信息化工作平台,通过云赋能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今年,项目办将依托“天府青年云”平台,重点打造“童伴计划”一体化线上留守儿童关爱平台。该平台不仅可对全省2156个“童伴之家”的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动态展示,还可对“童伴妈妈”履职能力进行量化追踪管理,并为留守儿童、儿童监护人以及“童伴妈妈”提供心理关爱、自护教育、技能培训等系列视频课程服务。 “目前平台正在试运行,第一周就有1000多个‘童伴之家’入驻。”魏文俊透露,平台的建成也将进一步拓宽项目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已有爱心企业前来对接,希望为“童伴之家”提供帮助。 效果显现 让参与者的内心感到温暖 “妈,我去看看张妈妈。”巴中市南江县下两镇碓盘村,今年已经考上大学的石欢有一个习惯,就是一回家就会联系“童伴妈妈”张蓉。 谈及张妈妈,石欢用得最多的词是亲近。石欢说,一直到现在,脑海里仍然清晰保留着张妈妈带着大家做游戏的画面,是一种“那年夏天”般的美好回忆。石欢的母亲林金华则说,张妈妈填补了自己因外出打工而缺少对孩子陪伴和守护的遗憾,“娃娃能够健康成长,非常感谢张妈妈的付出。” 一个小小细节,诠释了陪伴的价值,也凸显了“一个人、一个家”的存在意义。 “我觉得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是‘人’,专门的‘人’。”共青团天全县委书记吴建仪常常和“童伴妈妈”交流,大家都觉得,“童伴计划”可以给孩子们一个心理暗示:你不孤单,你的身边时刻有人,你的家旁还有一个家。 “这会推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吴建仪说,因为“童伴妈妈”的存在,孩子们不会觉得“童伴之家”只是一个简单的房间,“这里有人关心自己,有人、有地点,还有好玩的游戏,所以越来越多的孩子愿意来。” 采访中,“良性循环”这个词被不少人提及,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理解的“良性循环”。 今年“五一”小长假,志愿者刘杰结婚了。她是“童伴计划”项目的“元老级”志愿者,2016年项目刚启动试点,在四川农业大学读书的她就加入进来。她和自己的先生也是在“童伴之家”相识的。刘杰说:“婚礼上,播放了‘家’里孩子提前录制的祝福视频,自己此前并不知情,非常惊喜。”虽然如今在重庆工作,但刘杰依然和孩子们保持着视频聊天的习惯。今年暑假,她和老公带着喜糖等小礼物,回去和孩子们好好玩了一天。 随着“童伴计划”项目的迭代发展,如今“一个人”仍然在,但“一个人”背后的人越来越多:广大志愿者、高校“三下乡”团队,还有很多社会爱心力量,都开始为“童伴妈妈”提供支持。在“童伴妈妈”淡青看来,如今可以开展的活动内容越来越多,孩子们能接收到的关爱也越来越多,“比如暑假期间来的高校志愿者,带来了专业课程和青春热情;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资助,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学具和玩具。” 今年9月开学季,遂宁射洪市金华镇西山坪村的“童伴妈妈”马雪梅,前往当地中小学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已是“感动遂宁”人物的她,讲述了自己对“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思考。简短却富有意义的志愿小课堂,实现了“童伴计划”的文化输出。 “正是这一个个不同的‘良性循环’,让我们回看‘童伴计划’时,内心感觉到温暖。”吴建仪说,这也是这个项目取得实效最好的体现。 更多期待 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助力 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留守儿童基数较大,作为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童伴计划”可以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助力,让人们拥有更多期待。 赋能活动开展——“除了配合学校做好功课,‘童伴之家’能够开展的活动很多,特别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个人安全防护、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可挖掘的空间很大。”魏文俊介绍,今年以来,全省2156个“童伴之家”围绕防性侵、防溺水、法治教育、安全自护、心理健康等开展教育研学活动5.1万场次,服务留守儿童及监护人58.4万人次。 赋能社区治理——“‘童伴之家’服务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服务了家长,服务了邻里,服务了社区。”资阳市雁江区拱城社区党委书记夏忠越认为,与农村地区不同,社区里的“童伴之家”被赋予更多的功能。比如通过活动,以孩子们为纽带,拉近亲子关系,强化邻里联系,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是我们做工作必不可少的参考因素。”夏忠越说,“童伴之家”不仅是关爱留守儿童的阵地,也是帮助基层干部推进社区治理的桥梁之一。 赋能社会资源——有两个关键词:链接和盘活。链接,是指“童伴计划”可以成为链接社会资源的载体。“留守孩子的心愿各异,有的是想去大城市看看,有的是想去看电影、逛博物馆科技馆……‘童伴妈妈’肯定覆盖不完,但若是链接到爱心组织和人士,这些愿望就更容易实现。”魏文俊介绍。盘活,是指将乡镇的闲置资源利用起来,比如乡镇合并后空置出来的办公场所,可以改造、优化成为“童伴之家”活动阵地,既实现资源合理利用,也为“家”里的活动开展提供更多硬件支撑。
“我们提出的提质增效,不仅是项目化、精准化、常态化、规范化,也包括赋能,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提供助力。”谈及项目未来,魏文俊这样说。来源:四川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