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的白鹤滩水电站新华社发
开栏语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式启幕。即日起,成都日报锦观新闻将推出“共话两会·共绘蓝图”专栏,聚焦唱好“双城记”、营商环境、科技创新、民生保障等热点话题,连线住川全国人大代表和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走访基层一线人员热议获得感、幸福感,共同拼出一幅发展蓝图。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连线全国两会会场,邀请川渝两地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新闻背景 几天前,重庆、成都职工医保参保人在两地办理医保转移,实现了缴费年限相互认可、累计计算。这项政策打破了地区间的医保壁垒,为人才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2月下旬,四川省、重庆市联合印发《推进川渝公共服务一体化深化便捷生活行动事项(2024年版)》,推动川渝两地公共服务共享,包括了交通通信、户籍出入境管理、就业社保等10大领域39个事项。 川渝两省市越来越“近”了,重庆市民黄燕如感受尤为深刻。“我想在四川开家公司,在网上提交了资料,下午就接到拿证的电话了。真是太方便了。”2月下旬,在重庆涪陵区的“川渝通办”窗口,她一天之内就拿到了在四川注册企业的营业执照。 川渝两地一盘棋,协同发展的步伐加快。各领域的“成绩单”也随之出炉。截至2023年12月底,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120.1%,超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 关于川渝共建一体化能源保障体系,川渝两省市也制定出台相关行动方案,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川渝一体化能源保障体系。随着行动方案的纷纷出台,一系列事关川渝能源协同发展的重大项目正在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川渝能源高质量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瓶颈等待突破。 全国人大代表、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油气田开发首席专家文绍牧: 打造川渝天然气千亿方产能基地 建议开展天然气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四川、重庆联手建设天然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2020年7月,川渝两地签订的《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打造川渝天然气千亿方产能基地。 全国人大代表文绍牧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四川盆地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与成效,“2023年,盆地天然气产量达到690亿方,占全国产量的30%;产量增量47.5亿方,占全国增量的49.5%。” 全国两会上,文绍牧提出,确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高质量建设,建议油气探矿权到期延续不限续期次数,优先支持在四川盆地开展天然气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加大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力度。 作为油气田开发方面的专家,文绍牧建议,油气探矿权到期延续不限续期次数。文绍牧介绍说,“拿四川盆地安岳大气田来说,从勘探到发现历经50多年,3次探矿权续期都不足以完成勘探开发。续期太少不利于企业持续投入、技术攻关和稳定勘探开发,导致油气资源发现周期延长,从而影响生产基地的建成。” 此外,他建议国家层面优先支持在四川盆地开展天然气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水风光气电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推动气电“两部制”电价政策落地实施。他还希望,国家对生产基地建设给予用地专项支持,建立用地绿色通道,加大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台联会长潘裕萍: 构建成渝能源安全高质量发展体系 通过优势互补加快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但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会急剧增加。”全国政协委员潘裕萍认为,川渝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煤炭资源相对较少,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偏低,“应全面深化川渝两地能源领域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加快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提升两地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共同打造以水电为主的绿色可再生能源利用体系,构建成渝能源安全共同体。” 潘裕萍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给予部分政策扶持,增设能源安全共同体联合办公室,探索建立新型跨区域能源安全调配制度体系,打造成渝国家级能源安全示范区;同时,通过科学规划布局,完善居民能源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绿色能源体系利用率,进而构建包含煤、油、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能源供应体系。 “此外,可通过建立两地产业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利益共同体,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完善交通网络布局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促进两地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低碳发展;并通过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增强创新能力来构建成渝能源安全高质量发展体系,将自主创新作为能源安全共同体发展的基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新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她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谢华: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需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顶层设计 “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交通更加便捷,人员往来更加密切,科技合作也日渐增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铝业集团高端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谢华说。 李谢华表示,虽然他在重庆工作,但有时候出差,却会到成都天府机场乘机,“因为从重庆西部到天府机场,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这样便利的交通,让两地的资源流通更加高效,也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李谢华说,正因为如此便利的交通,他了解到很多游客来到重庆旅游,往往也会顺道前往成都。 “与此同时,两地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日渐增多。”李谢华表示,近年来,在重庆召开的技术交流会、产业洽谈会上,往往能够看到四川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身影,“前不久在重庆大学的一次会议上,我就看到四川大学相关学者的分享,这对两地科技的共同发展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李谢华建议,为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两地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合作的顶层设计,“成渝两地地缘相近,产业互补,但关于产业协作的整体规划还不多,不利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希望两地的部门和产业工作者加强沟通,共同做好产业规划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成渝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
他还建议,两地要加强文旅宣传,以巴蜀文化为基础,共同打造涵盖川渝两地的旅游路线和文化活动,进一步密切两地人员的交流。来源:成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