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怀远县  龙扬镇  鏉忔灄闀

共铸山海情 希望的种子在川西高原生根开花

2024-05-28 10:52  发布:中乡网  

5月17日,在阿坝州小金县冒水村第二届“幸福冒水·感恩节”上,浙江援川干部,小金县委常委、副县长翟金坚多了一个新身份——冒水村荣誉村民。

近3年来,他到过冒水村300多次,把这里比喻成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在川西落地生根的“种子”,不遗余力地参与村里建设。

这样的“种子”不止在冒水村。2021年6月,新一轮浙川东西部协作启动,翟金坚与其他浙江干部一起,跨越山海,来到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山区。今年6月,这批援川干部将结束援川。

从沿海到高原,这是一次聚焦发展、承载使命,且饱含爱与温暖的奔赴。他们在川西高原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这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近日,“浙川一家亲,共铸山海情”浙川东西部协作主题采访团第一组记者走进甘孜、阿坝,寻迹浙川情谊在川西高原扎根的“种子”。

“千万工程”经验催生高原山村蜕变

去年,冒水村村民自发举办了第一届“幸福冒水·感恩节”,翟金坚没在现场。“当时许多村民找他,我们感恩的人怎么没有来?所以今年我们邀请他一定要来现场。”冒水村党支部书记陈望慧对记者说。

一进冒水村,记者看到村口石碑上写着“浙江援建”4个大字。冒水村的“感恩节”,就跟浙江援建有关。

山高坡陡、民居分散是过去外界对冒水村的印象。2021年6月,翟金坚来到小金县的第一周,就去了3次冒水村。“浙江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通过对口支援,如果用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冒水村打造一个样板,作为‘种子’不断地浇灌,‘千万工程’经验就可以在小金县开花结果。”翟金坚说。

经过深入调研,翟金坚借鉴浙江德清县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经验,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规划设计团队操刀,编制冒水村乡村振兴规划——涵盖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玫瑰产业、民宿旅游等多个领域,并投入帮扶资金3000万元。由此,冒水村由内而外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我们只有十几家农家乐,现在已有40多家改造完的民宿。”陈望慧说。

3年来,浙江在四川68个结对帮扶县推广“千万工程”经验,持续打造125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走进甘孜州泸定县咱里村、康定市王母村,记者看到在浙江对口支援下,高原山村发生蜕变。

在海拔3000多米的康定市王母村,杭州萧山携手甘孜康定,通过对民宿、民居进行风貌、庭院的提升,零星绿地的改造和景观植物的种植,以“康定溜溜调”文化为基础,融入川西建筑特色,打造“康定溜溜调”情歌为主题的村落,王母村一跃成为康定情歌旅宿村,并被评为2023年度甘孜州乡村振兴“双百工程”精品村。“没想到在海拔3000多米的地方,还有露营、咖啡、乡村民宿!”走出王母村,农村信息报记者沈璐兰说,以后要带浙江家人再来看看。

在雅康高速兴康特大桥下,泸定县咱里村伞岗坪在杭州市拱墅区的对口支援下,成为国道318自驾游客新的热门打卡地。游客中心、生态停车场、观景平台、游步栈道等基础设施在村里不断落成,形成“上观桥、平赏花、下看湖”三景。咱里村党总支书记杜永昌说,这些设施对浙江游客免费开放。

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是重要内容

5月16日,阿坝州小金中学德清楼3楼,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响起,学生在琴房练琴。该楼命名“德清”,是因为在浙江省德清县的支持下,小金中学有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艺术班。

小金中学校长陈林介绍,2021年,在德清县的支持下,学校立足县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能歌善舞的特点,招收首届艺术特长班。德清县援助资金30余万元,将小金中学原实验楼3楼装修为艺术楼,新建标准形体房、钢琴房、美术室;德清爱心企业家捐助9架教学钢琴,为艺术特长班提供硬件保障。同时,德清县还选派艺术名师任教艺术特长班。

得益于艺术特长班,17岁的杨从秀两年前有机会接触钢琴,成为钢琴班学生。目前,小金中学艺术特长班已招生120名。在2024年普通高校艺术专业招生考试中,37名学生全部上省控线。

教育、医疗组团式帮扶是浙川对口支援的重要内容。在川西多个校园里,浙江援川教师留下一粒粒希望的种子。

康定市第二中学是一所雪山下的中学,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浙江元素:“学苑餐厅”楼的外墙上贴有“杭州楼”3个金色大字,“思源楼”意为饮水思源,还有阿里巴巴的科技公益项目云机房……

康定市第二中学是“十四五”期间浙江援建甘孜州文化教育支援类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总投资达2.69亿元,其中浙江省计划投入对口支援资金1.1亿元。

从西湖湖畔到贡嘎山下,不少杭州教师来到学校任教。“萧山班”班主任王东军,原本只需支教一年,但他不断申请留下,今年已是第三年。

“种子”也留在甘孜州丹巴县的工坊。

5月16日,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援建车间——丹巴县来料加工创业基地,30余名丹巴藏家绣娘坐在直播镜头前,从容地编织中国结。一根红色的带子在她们的手中穿梭,5分钟后一个中国结成型。

2022年10月,丹巴县组织开展“金东—丹巴来料加工首期培训班”,并挂牌成立“金东—丹巴巾帼共兴工坊”。截至目前,丹巴县培训藏家绣娘3000余人次,建设10个来料加工基地,培养出10名巾帼共兴创业导师、20名“土教授”、200余名中国结编织技师。绣娘编织的中国结,也直接运往“世界超市”浙江义乌,销往国内外。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晓东   责编: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