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怀远县  龙扬镇  鏉忔灄闀

云南:促“变”增效 解锁“善治”

2025-02-14 10:29  发布:中乡网  
        中乡网云南讯 云南省麻栗坡县昌平社区是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位于大坪镇集镇区域,辖351户1296人,社会结构多样、利益诉求多元,基层治理长期面临粗放不入微的问题。为进一步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社区党总支积极探索构建党建统领,完善体系、稳固防线、提优环境、精细服务“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解锁“善治”密码,“蝶变”宜居宜业和美“新样子”。
        促“满盘沙”变“一盘棋”:完善体系固根本,解锁“动力密码”。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模式,以社区为运行“底盘”,积极构建“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三级组织体系,以纵向一体贯通带动横向相互联动。
        ——建强社区“枢纽”。建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多事务合一、一中心多用”,规范社区综治中心建设,融合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大板块内容,精细划分全科网格向上承接,形成“1+4+N”社区治理格局。目前,调整优化19个网格,以“单建+联建”方式全覆盖推进6个党组织有效嵌入,配齐6名由社区“两委”干部担任的网格长和18名兼职网格员队伍,实现网格党组织覆盖率、网格员配备率“两个100%”。
        ——完善网格“基础”。联动镇属各职能站所,推进治理要素、具体业务入网格,选聘1名干警兼职社区副书记,选派1名公职人员担任网格指导员,充实片区警力、在职党员45名人员力量,协同乡贤能人、群众代表等组建6支志愿服务队,同步建立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矛盾纠纷排查、基层治理应急处置、综合执法联合查处、服务群众快速响应、重点工作“最后一公里”六项联动机制,建立每月联席会议制度,专群结合,联动快速协调处理问题,推动共商共议共治形成常态。
        ——设立党员“单元”。推行社区党员设岗定责,以“10—20户”邻里守望,设置42个党员责任区,设立6名党员中心户,落实“政策理论宣传、源头信息采集、矛盾风险感知、服务凝聚群众、承接协同事项、应急快响快处”六项职责,示范开展“邻里促学”“邻里互帮”“邻里共议”3项活动,形成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服务管理模式,构建“睦邻圈”,持续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促“被动管”变“主动防”:前置关口筑防线,解锁“平安密码”。聚焦特殊群体服务管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风险隐患预防整治等重点工作,优化治理方式,打造“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发现问题、研判问题、处置问题的“服务闭环”,推动“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做好源头预防。依托网格基础,推行镇级挂联干部、社区干部和党员包片联户,常态化开展党建引领“三必到四必访”解民忧活动,通过“走进农户摸实情”,全面登记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等19类特殊群体38人,并联合司法、公安、民政等职能站所,实行“一名重点人员,第一时间走访摸底,第一时间挂联包保,第一时间帮扶救助”的“4个一”措施,推动特殊群体服务管理提质增效。
        ——强化排查预警。以“家庭”最小单元为切入点,延伸治理触角,将“网格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围绕夫妻矛盾、赡养义务、邻里关系、土地财产等内容开展网格单元日走访、广排查、常疏导,起底风险隐患,建立5户家庭“问题库”,实行红、黄、绿“三色预警”,划分矛盾风险等级,联合调解提前干预,按“日排查、周研判、月分析”动态销号或升级风险,以早发现、早管控打好“提前量”,推动治理精细化。
        ——多元联动化解。用好“接诉即办”平台,建立联合调解中心,构建“诉求反映—平台预警—研判推送—分流处置—办结反馈”线上线下结合的运行机制,推行“四个一批”工作法,通过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片区民警、群众等联合调解一批;社区干部、镇级领导包案解决一批;上报职能部门牵头化解一批;重大矛盾集体研究,合法合规处置一批,推动16件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在社区,有效防止“民转刑”“刑转命”案件发生,基层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促“老大难”变“风景线”:内外兼修优环境,解锁“美颜密码”。立足易地搬迁、集镇社区实际,针对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卫生不良、就业困难等长期困扰问题,将乡风文明、绿美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由内而外”促提升,建设好美丽家园。
        ——内育乡风“铸魂”。以“三会一课”、主题党日为载体,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每月进行感恩教育、法治宣传,倡导移风易俗。新评新订居民公约,搭建“积分超市”,围绕爱国守法、人居环境、邻里和睦、公益事业等9项内容,细化评分细则、制定季度公示制度,逐户建立“积分存折”,引导群众“以分换物”撬动治理能力提升。同时,开展“最美家庭”“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鼓励群众自觉对标先进、厚植文明风尚。
        ——外优环境“塑形”。在集镇整体绿化、污水治理、垃圾清运、停车场(位)等项目建设的同时,压实居民“门前五包”责任,发动9名乡贤能人组建“自建理事会”,按“一地一策”,开展“党员+群众”增绿、增花、增特色风貌等网格绿化美化行动,全面整治辖区“五堆十乱一网”,利用“四旁五边”植绿补绿50亩,绿化覆盖80%,形成风景线。聚焦常治长效,设置公益岗位,内聘6名“卫生员”,每日保清洁、做管护,建立“网格清洁日”制度,每月众参与、大清理,持续推动居民环境绿起来、美起来。
        ——产业提效“健体”。围绕宜居宜业,利用区位优势,用好50万元政策资金,盘活2处闲置资产,与9个村“抱团”融入“美丽集镇”农产品仓储保鲜、住房公寓、农产品晾晒场等集聚建设产业项目,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增收10万元,并按一定比例纳入专项资金,维护公共设施。抓住引进企业合作契机,搭建“零工家园”,畅通招工、用工双向匹配通道,做好岗位推荐,推动552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1.2万元,实现发展效益共享。
        促“独角戏”变“大合唱”:精细服务惠民生,解锁“幸福密码”。聚焦关心关爱“一老一小”,积极探索“党建+”,多元融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资源力量,打造“家门口”的综合服务端,破除“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建立信息“服务册”。在特殊群体排查登记的基础上,分类“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及独居、空巢、留守、重残等困难老年人”和“16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和0—18岁的困境儿童”细化形成223人、210人的“一老一小”清单,“1对1”或“1对多”指定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等25名人员作为联系人,常态收集困难问题,逐一制定帮扶措施,并结合实际实行“红黄绿”三色服务管理,分类“一月一走访”“一季度一走访”“半年一走访”,完善探访登记表、服务记录卡,“周期性关注、常态化服务一老一小”。
        ——打造定点“服务站”。聚焦养老托幼、文化医疗等重点需求,拓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延伸打造完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少年儿童之家、移动义诊台等载体,分类设立1名“校外班主任”和1名“助老巡访员”综合联络,整合群团、妇联、学校、卫生等5家组织、部门志愿力量进社区,合理设置“月活动”计划,通过“社区吹哨”开展校外课堂、学习辅导、家庭医生诊疗、卫生清洁等综合服务活动,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织密入户“服务网”。统筹社区“两委”成员、网格员、党员和志愿服务队“四方合力”组建1支25人的“红管家”队伍,拓展“群众点单—社区接单—网格分单—网格员、党员送单”的个性服务模式,对6名独居、空巢、残疾老年人配发GPS定位手表,通过“一键”响应对接需求,适时开展助餐、助洁、助医、助急、助行、助购、助销、助学、助乐、助聊“十助”入户服务,并利用“送单”契机,持续开展治理监督、民情收集,打造“百户访、千事帮、万家和”的“治惠”格局。(文章来源:云南省麻栗坡县委组织部唐浩森 陆汉星)
 
 
 
 
(编辑:晓东   责编:徐声辉)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