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成都市大邑县应急、公安等部门联合出动,在一处院落内查获非法储存的烟花爆竹2300余箱,并对涉案人员立案调查。 这是四川持续推动重大事故隐患“动态清零”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四川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通过细化标准、专项治理、帮助企业自查等方式,完善隐患“识别—整改—销号”闭环管理机制。截至11月20日,已推动整改重大事故隐患6万余项,全省安全治理模式正加快向事前预防转型。 标准先行、闭环管理 以严肃问责压实安全责任 近年来,国务院安委办推动出台一系列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为隐患排查提供“基础标尺”。今年以来,四川累计开展学习宣贯2.7万次,并围绕工贸、道路交通、文旅等20个重点行业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更强的重大事故隐患判定细则。 标准落地,关键在执行。四川紧盯重点行业领域风险,打出专项整治“组合拳”:围绕“人、车、路、企”四大要素,启动道路交通安全攻坚提升三年行动;瞄准建筑工地,对全省1.1万余个在建项目开展全覆盖排查;聚焦有限空间,摸排8.9万余家生产经营单位、290.3万余处有限空间;加强电动自行车、城镇燃气、建筑保温材料、危险化学品等“一件事”全链条整治,推动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对整改不力、责任悬空的问题,四川坚持“零容忍”。今年8月,省级暗访组在资阳市一家乡镇卫生院发现氧气瓶库房紧邻病房、应急照明失效、疏散标志缺失等问题,判定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省级挂牌督办后,当地按照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要求,逐项推进整改,截至10月底已全部完成整改。 四川还结合重点时段,派出明查暗访组下沉一线,开展“穿透式”监督:累计检查点位2323个,发现安全隐患9505项,对236项重大事故隐患实施省级挂牌督办。严格执行“四不放过”要求,省政府提级调查1起较大事故,省安委会对10起较大事故挂牌督办,以严肃问责压实安全责任。 柔性执法、自查自改 安全管理政府监管与企业自治相结合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推动企业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四川探索出一条刚柔并济、精准施策的治理新路。 今年10月,泸州一家玻璃企业在预检中被查出2处重大事故隐患,执法人员并未直接处罚,而是与企业共同商定整改方案。 这是四川应急管理系统全面推行告知式执法的一幕。执法人员至少提前一周向企业送达检查清单,通过“开卷考”形式,引导企业自查自改,对企业自行发现、主动报告并正在积极整改的隐患,只记录不处罚。截至11月20日,企业主动上报隐患达1.6万余项,实现了监管效能与企业管理水平的“双提升”。 更深层次的变化发生在企业内部。今年10月,雅安一家水泥公司,某员工发现厂区窑尾烟囱存在严重锈蚀隐患,及时上报后获得企业500元奖励。 这在四川已不鲜见。四川于全国率先推动企业建立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鼓励一线员工成为安全管理的“前沿哨兵”。目前,全省已有12.6万家企业建立该制度,累计上报隐患38.9万余项,发放奖励2185万元。
四川还在成都、自贡、宜宾等地推行企业内部安全监督检查机制试点,鼓励企业注册使用“应急宝”程序开展季度自查,并向监管部门报备。“对机制运行成熟的企业,我们将减少执法频次,并给予评优奖励。”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构建政府监管与企业自治相结合的安全管理格局。来源:四川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