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 2013年是全省新一轮梯田建设工程实施的第二年,省委、省政府确定了153万亩建设任务。省直相关部门和市县党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梯田建设高度重视,不断强化组织实施,落实工作措施,规范项目管理,注重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效益,在项目区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圆满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全省梯田建设工作实现了稳步推进。 梯田建设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认识明确,组织有力,工程实施更加有序。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把梯田建设作为落实“3341”项目工程和“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夯实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来抓,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靠实了建设责任。省直相关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及时有效地落实了梯田建设任务。省水利厅作为梯田建设的牵头单位,在3月初召开的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上,就2013年梯田建设工作专门进行了安排部署。各市县党委、政府通过专题会和推进会,进一步落实工作措施,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建设一线检查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遇到的困难。项目区乡镇干部及早组织项目群众及时开展作物倒茬,腾出地块。项目区受益群众也积极配合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推动了工程有序建设。二是建设严格,激励跟进,工程管理更加有方。为推动工程规范建设,各地认真落实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施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等项目管理制度,从建设程序上严格把控。省直7部门针对工程建设中发现的问题,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梯田建设工作的意见》,就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前期工作、加强施工监管、严格检查验收、保障群众权益、提升工程效益提出了明确要求。省水利厅针对工程管理中薄弱环节,专门举办了全省梯田建设管理培训班,对9个市(州)及47个梯田建设重点县分管梯田的领导和主要技术负责人进行了技术管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部分市县通过表彰、以奖代补等形式,对在梯田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通过宣传发动、效益对比等形式,让群众切身感受梯田建设带来的收益,极大地鼓舞和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梯田的积极性,有利地推动了梯田工程的顺利实施。三是体系完善,服务到位,工程质量更加有形。在工程建设中,各地进一步健全了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检查相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了对工程质量的监管。部分县区采取“领导小组抽查、技术人员巡查、项目经理部自查、工程监理部核查、监察部门暗查”的五查方式,实施质量动态管理。部分县(区)积极落实质量监督员制度,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劳模组成的工程质量督查小组,负责现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各县(区)水保部门不断强化技术服务支撑,将各部门的梯田建设任务统一进行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年度实施方案,把梯田落实到了每一个图斑和地块。在施工中,每个梯田建设点都派出技术人员蹲点指导,跟班开展技术服务,督导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施工建设,梯田呈现出面宽、田平、埂实、路通,工程质量明显提高。四是配套科学,利用及时,工程建设更加有效。各地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梯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取得实效。围绕梯田建设,因需配置,因害设防,不断加强道路、林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配套措施建设,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项目区综合治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部分县(区)紧密结合“双联”工作,把梯田任务向双联的贫困户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扶贫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地制宜,开展相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建设,既让更多的群众受益,又避免了因过度集中造成梯田撂荒的问题。同时,各地对新修的梯田及时开展利用,在梯田产业开发上大做文章,大面积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加大地膜覆盖,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地膜玉米、马铃薯、经济林果、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部分县(区)还积极引导群众,开展梯田流转,吸引企业和治理大户实行规模开发、集约经营,有利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