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as  华州区杏林镇

扶贫开发融入地市发展

2014-02-28 14:34 南方日报
    “活了一辈子,如果不是扶贫帮助,我哪里敢指望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石桥村,84岁的钟锦英坐在祠堂门口,与村里的老人小孩一起聊天,不时发出阵阵笑声。

  老人精神状态的变化,源于石桥村的巨大变迁。昔日,石桥村贫穷失修,瓦屋多漏水,污水尽横流,年轻人大量外出,村民难免感觉荒败凄凉。如今,在广州市黄埔区人社局、安监局结对帮扶下,经过“整村推进”式改造,村里古屋民居,环境优美,并依托温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贫困村转变为美丽乡村,石桥村仅是一个缩影。随着广东扶贫“双到”工作深入开展,广东各地市纷纷创新将扶贫政策与发展战略相融合,让扶贫开发真正走入发展的大潮中。

  “我们要站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高度,扶贫扶到点子上,开发开出生产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梅州市委书记朱泽君表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进程中,梅州将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重大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充分依托广州全面强化对口帮扶,以实施“一园两特带动一精”发展战略为抓手,特别是通过全区域创建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把扶贫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科学耕山致富、生态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激活社会资源携手扶贫合力,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全力以赴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让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农旅联姻”

  整合贫困村文化旅游资源

  不少贫困村实现“农旅联姻”的脱贫模式,与扶贫“双到”对接,增收致富

  在老人钟锦英的记忆里,她13岁来到石桥村,丈夫19岁去当兵,回来后不幸遭遇车祸,只剩下她一人住在狭小的老屋。“一下雨就经常漏水,(房子)快倒了。”她感叹,“一生没享受过什么。”

  石桥村位于丰顺县汤坑镇西北部,全村有482户2382人,其中贫困户66户201人,贫困户中有劳动能力的54户184人。虽然村里有丰富的温泉,但在扶贫“双到”之前,温泉除了被村民用来刷牙、洗脸、冲凉外,并没有带来其它经济效益。“三年前,村里十分破旧,群众精神状态看起来很差。”广州市扶贫“双到”驻丰顺工作组组长欧兵说。

  “温泉是非常好的资源,我们结合生态旅游,规划整体打包发展。”丰顺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春山告诉记者,三年来,广州市、黄埔区和丰顺县共同出资729万元,引进社会扶贫资金521万元,新建解困安居房5栋30套,按原有风貌整修民居200多间,新建村主干道和温泉文化公园,升级村公共温泉浴场。

  如今,村里鲜花点缀,整修后的危房和祠堂,散发出独特的客家人文魅力,尤其到周末,不少游客前来驻足。“村里像城市一样,老人小孩白天在公园散心,晚上村民在广场跳舞。”村支书高兴跃说,村里的变化吸引不少商家前来考察,投资打造温泉特色旅游,已有企业承包家庭旅馆,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以上的收入。

  83岁的陈暹清“横梁都快掉下来”的危房,也在扶贫“双到”中得到改造。她所在的汤坑镇梅溪村,帮扶单位和丰顺县共同筹资430万元,引进社会扶贫资金460万元,危房改造户平均每户自筹1.5万元,采取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的方式,全村430户危破房得到连片改造。

  “当了22年村支书,以前再乐观都不敢想村里会有这样的变化。”村支书邱耀亮说,改造后的客家民居非常有特色,成为旅游的重要元素。同时,村里依托天然的河水,打造天然游泳场、亲水平台、儿童浴池、竹棚等休闲场所,每到夏季,很多游客前来,村里的农产品不愁销路。

  广州市旅游局的驻村干部陈剑波十分看好旅游牵手扶贫的模式,在他所驻的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人文古迹较多,广州市旅游局正协助当地政府将铜琶村及周边的旅游资源,整合打造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不少贫困村通过挖掘历史人文和自然资源,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以旅游促增收,探索走出一条“农旅联姻”的脱贫模式。

  ■村村联动

  规划框架下单一景点串珠成链

  村村联动让整个区域的扶贫更加有规划,达到“1+1>2”的效果

  从石桥村到梅溪村,周边还有粤东第一瀑布——龙归礤瀑布和千年古刹——释迦庵等旅游景点,这些单一的旅游景点相连,串珠成链,抱团取暖,形成一个自然风光和生态休闲相结合的旅游新景区。

  在兴宁市径南镇坪宫村,梅州市政府办公室结对帮扶后,对该村进行总体规划,以特色古民居“崇德围”为依托,建设美丽乡村,打造旅游亮点,成为梅县区南口至兴宁市径南、石马片区自驾游的理想线路。

  实际上,与家家点火,处处冒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相比,村村联动让整个区域的扶贫更加有规划,达到“1+1>2”的效果。

  在梅江区城北镇,玉水古村与干光村的兰花、扎上村的樱花等景点连成一串,春节期间就吸引近20万游客,直接带旺了该镇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在旅游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种植花卉,既能从外租的土地上收益,还能通过种植获得收入。

  而在梅县区雁洋镇,从雁上村出发,途经南福、塘心、大坪、阴那、长教村,两边房屋整齐,田园风光,花果飘香,时而有自行车队,时而有自驾游人群,“六村联动”让这片区域焕发生机。

  “梅州专门聘请专家团队,在广东文化旅游特色区总体规划框架下,对六村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整体规划。”梅县区扶贫开发局局长侯鹏伟告诉记者,六村联动首先确立与叶剑英纪念园、雁南飞、雁鸣湖、灵光寺等多个国家级旅游景区“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定位,面向自驾游、背包客、骑行一族等群体。

  据介绍,六村联动共规划建设40多公里的休闲绿道,盘活老祖屋、祠堂等资源,建设乡村客栈、农家饭馆,变果园为公园,变村庄为景区,变农产品为商品,积极促进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

  资源整合引来企业投资。“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又支持村中各项事业发展,如筹资1.3亿元高标准建起长教农民新村,完善老人活动中心、文化广场、环村公路、医疗所等基础设施,并为村民解决了医保、社保等资金。”侯鹏伟说。

  六村联动逐渐显示出带动效应,目前,松口镇的横东、横西、大黄和丙村镇的群丰村也纳入了联动范围,形成“十村联动”的发展格局。

  大扶贫

  形成各种力量有序参与格局

  在扶贫“双到”工作中,社会各方力量有序参与有力推动了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

  大埔县大麻镇小留村有3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86人,村里历史人文资源丰富,古建筑、古民居、古村落特色显著。但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管理,村里老屋破败,污水横流,垃圾成堆,是比较落后的贫困村。

  而如今,小留村道路整洁,河水清澈,犹如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村里的别墅群格外引人注目,目前共有69幢,每套别墅五房二厅,造价近100万元,建筑保留了浓厚的岭南风格和客家风貌。

  “这些别墅都是由乡贤出资,建好后无偿给村民住的。”村民郭先生告诉记者,村里不少村民外出创业,致富不忘桑梓。

  乡贤捐资改造泥砖房的金额近8000万元。大埔县副县长张颖告诉记者,按照“政府引导,统筹规划,群众参与,乡贤捐资,政府管理”的原则,政府引导外出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统一集约用地,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建筑风格,统一环境改造。克服了以前有新房无新村的缺憾。”

  在扶贫“双到”工作中,社会各方力量有序参与扶贫的格局已经形成,成为扶贫的长效机制之一。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支持、共建共享。”梅州市扶贫开发局局长温文青认为,由政府引导的多元投入扶贫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尤其是争取乡贤和企业的支持,积极探索乡贤包村、企业包村等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安居工程、美丽乡村等的建设。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村企联动、开发共建的模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社会资源参与贫困村建设和发展,可以有效解决政策性帮扶资金不足的难题。

  五华县长布镇梅塘村,不少村民仍居住在破烂的泥砖房。广州市外事办和梅州市、县各级政府发动社会力量,筹资331万元,建成“梅塘新村”。

  丰顺县汤坑镇梅溪村,通过整合省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造资金每户补助1万元,广州市黄埔区南岗街提供的帮扶资金和丰顺县募集的捐助资金共390万,按原有风貌实施“整村推进”式改造,村民自愿无偿出让自留地、粪坑、荒地支持整村建设。

  而在平远县长田镇长安村,三年多前还是贫困落后的村庄,在广州市天河区纪委的帮扶下,如今的长安村,小桥流水人家,9栋两层小洋楼是贫困户的安居房。

  温文青认为,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扶贫“双到”工作得到重视,各部门主动打通“鸿沟”,将扶贫与各项政策相融合,各部门之间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通过“6·30”扶贫济困日等平台的搭建,社会各界扶贫力量得到凝聚,有力地推动了贫困村的建设和发展。

  新考验

  培养农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个别贫困村仍存在比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扶贫进展也存在不均衡情况

  2014年春节前夕,进入“冬眠”的田地上,水稻已收割完毕,牛羊悠悠,草木枯黄,静静等待春耕的到来。

  蕉岭县长潭镇堑垣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共有贫困户118户349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有78户289人。过去,每年秋冬季节,村民都没有种植作物的习惯,田地闲置,时间和土地白白浪费。

  梅州市委政策研究室结对帮扶后,大力发动村民忙完秋收忙冬种。在立项改造完善该村农田水利设施的同时,争取县农业局和龙头企业的支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成了连片百亩的“冬种莴笋”基地。

  据估计,种植莴笋每亩可收成约6000—8000斤,按照当前价格每斤0.4—0.5元计算,每亩可收入3000多元。在基地的带动下,村里其他分散的农户也种植萝卜、胡豆、大菜、芹菜、大蒜等农作物。

  离堑垣村不远处的新铺镇尖坑村,梅州市委组织部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正在酝酿引进金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由公司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定价收购,让村民来年种植效益更好的竹稻。“村里已试验种植200亩,每亩竹稻产量达到1300多斤,按照每斤2元的价钱收购,每亩水稻增收500—600元。”

  在梅县区隆文镇三坑村,过去由于没有水泥路,运输成本高,村民致富信心不足。村支书李绍祥告诉记者,在梅县区统战部的对口帮扶下,村干部和村民齐心协力,通过解决交通瓶颈来激活发展动力,大部分路段实现硬底化,路通财通,村民开始发展养猪、种柚树等产业。

  不仅是农村脱贫,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梅州也有很深的体会。“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困问题,围绕‘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扶贫对象脱贫、打造扶贫开发亮点’目标要求,把扶贫工作与市、县工作重点对接起来,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梅州市市长谭君铁表示。

  不过,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个别贫困村、贫困户依然存在“等、靠、要”思想,少数地方和少数单位也存在认识不够到位、工作不够到位、资金不够到位等问题,扶贫工作进展不平衡。

  对此,温文青认为,对于贫困户来说,扶贫更要扶智,要切实帮助他们树立“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思想;而对于扶贫不到位的问题,他们将加强监测督查,鞭策相关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及时解决问题。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