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as  华州区杏林镇

丽江特色城镇化建设

2014-03-08 13:45 华夏经纬网

丽江风光

丽江风光

  何为乡愁?乡愁是游子手中的船票,是旅人背上的行囊。推进城镇化,如何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丽江的探索透着十足的底气。

  丽江拥有三项世界级遗产桂冠,每年2000万人次的游客量,相当于平均一个丽江人接待12名游客,旅游业龙头地位,独一无二。

  “做优中心城市、做强次中心城市、做特集镇、做富农庄、做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丽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之路。”目标笃定,一年来,丽江市委、市政府决心彻底打破“抱着金山守穷”的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探索旅游反哺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互动共赢。

  对民族文化肌理的挖掘,对传统古村落的修缮,对青山绿水的保护,对民风民俗的传承,是乡愁得以依附的根基。

  在丽江,“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城镇化包含两方面的维度——

  时间方面,坚持规划先导,融合现代、国际、时尚和传统、民族的元素,保留勾连古今的文化特色;

  空间方面,发展新农庄、新庄园,不在农村搞微缩版城市,而是打造升级版农村,让农民就地就业、就近转变为市民,而不必远走他乡。

  从束河、白沙、红山3个样本,我们触摸到新型城镇化的生动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布局、生态文明、产业支撑、文化传承的特色城镇化道路,让丽江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

  束河:政府市场共谋划

  2月23日,“束河八景”之一,九鼎龙潭畔。

  夕阳西下,游客渐渐散去。68岁的村民王金莲牵着呀呀学语的孙子来潭边观鱼。“小时候我们每天都要来挑水,虽然现在用上了自来水,但这水还是和记忆中的一样清亮。”

  2003年5月12日,在丽江市委市政府、古城区委区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丽江鼎业集团在束河古镇启动“丽江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项目。10年后,这一被称为以“保护求发展,发展促保护”的模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优势:充分发挥“市场之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得阡陌田畴、古老民俗中所蕴含的文化资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支柱产业。

  激发市场活力

  政府做好管理、引导,让“市场之手”充分施展

  10年前的束河,正应验了那句话“景区一片繁荣,周围依旧贫穷”。虽然距丽江古城仅4公里,但束河人却只能依靠传统种养业糊口,人均年收入不到800元。

  伴随丽江声誉日隆,对古城的开发已经达到“寸土寸金”的白热化。城市承载能力临界极限,国内外客商把目光移向当时还籍籍无名的束河。

  束河的文化肌理、田园风光、民风民俗一旦毁坏将不可再生。丽江市把改变束河面貌、加快束河发展作为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坚持“整体规划、精心保护、精心设计、精心开发”的思路,经过审慎论证、反复蹉商,2003年,古城区与鼎业集团达成“丽江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丽江束河茶马古镇保护与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及《丽江束河旅游规划》。10年间,鼎业集团在核心区内不砍一棵树,不拆一间房,有效保护了原有的纳西族建筑风貌。如今,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茶马古镇已经蜚声国内外,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景区、中国魅力名镇3项桂冠,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打造金字招牌

  不断提升的核心竞争力,引发聚集效应

  在去往束河的公路两旁,悦榕酒店、铂尔曼酒店、官房酒店、雪山纳里……一个个在业内顶尖的酒店、度假区、楼盘接连从车窗前闪过。

  与“束河古镇”金字招牌成功打造相伴,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也节节提升。

  青龙河穿行在小巷深处,两岸店铺、食肆鳞次栉比。来自法、英、韩、美等国家的外国人在此驻足,或租农家院、或在茶马驿栈开起酒吧、饭店,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大小商户到束河投资。目前,国际国内1400多户商家先后入驻,总投资超过10亿元,带活了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行业。滇西最大的“滇缅玉石城”也落户于此,商家看中的正是每年2000万游客量所带来的商机。

  依托大景区的客源优势,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延伸拓展接待服务功能,企业和个人获得比门票收入更可观的经济效益。

  实现多方共赢

  放弃功利化、盲目化的开发方式,找到各方共同利益的平衡点

  王海燕是茶马古道博物馆的外语讲解员。“这里原来是我们小学校长的办公室,”她熟练地为我们泡茶并介绍,原束河完小是明代建筑,鼎业集团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一所设施完备的学校,而对原址进行保护性修缮,校内的大觉宫刚刚申报成功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每个村都有古乐会,娃娃们在学校里学习本民族的语言。”

  “如果企业和村民争利,搞掠夺式开发,怎么能够长久生存。”“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鼎业集团负责人表示,只有放弃功利化、盲目化的开发方式,找到各方利益的共同平衡点,才能实现政府、企业、客商、群众多方共赢。

  推进城镇化,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慎作为,市场才有活力;政府有担当,市场就有信心。在束河,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快转变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施展。如今,“束河模式”已成为成熟的经验逐渐推广。

  白沙:群众权益有保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居住在雪山脚下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白沙镇白沙村的村民并不这么想。“逢年过节就怕到束河走亲戚,看人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们嘴上不好说,心里急得很。”

  民生所指、民心所盼,就是工作努力的方向。2013年5月,白沙被列入全市首个“美丽乡村、幸福庄园”建设试点。“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把白沙村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鲜明、村容村貌整洁、乡土文化繁荣、农民生活幸福的典范。”丽江市市长和良辉在调研现场会上的话给大家吃了颗定心丸。

  从束河到白沙村仅需10分钟车程。2003年丽江撤地设市以前,两个村还属同一个乡镇管辖,自从启动旅游开发后,束河一天一个模样,白沙村民只能眼巴巴观望。“我们整整落后了10年!”

  生态要保护、经济要发展、村民生活要改善,结合点在哪里?去年,以打造“文化村、生态村、文明村、和谐村、小康村”为目标,丽江市计划用一年时间投入1.8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事业发展、环境综合整治、特色产业发展四大工程,把白沙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

  建设“美丽乡村”,受益的是群众,主体也是群众。只有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才能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现场会后,我们及时召集村两委传达市委、市政府精神,村两委又传达到村小组,保证每一位群众都提早知晓。”白沙镇镇长徐娅向记者介绍,新村建设始终坚持守好两条线——保证村民的固有利益、保护村落的原有风貌。规划里有3个占地总面积3804平方米的“城市小客厅”绿化项目。为了不扰民,经过多次反复论证,最终选址在镇政府、卫生所的边角地和公交车站旁。

  项目稳步推进,石板古街两旁,许多人家张罗着修房起屋,黄灿灿的松木在太阳底下闪着金光。

  有了新村还不够,还要让原本贫瘠的土地生金流银。

  “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700亩丽江蓝莓、1000亩丽江玫瑰、1000亩丽江雪桃示范种植基地已经初具规模。”徐娅表示,未来村民可以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游客来到白沙既可以感受传统文化,还能品尝到绿色有机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

  城镇化的主体是人。从农民到市民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工程,切忌一刀切。在白沙,干部躬下身子,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干部走进家家户户,把握新村产业发展道路。百姓萦怀万事不难,深入群众如鱼得水,心里装着群众,村庄改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红山:山水田园入画来

  红山村,位于束河到拉市之间。站在村前,大研古城尽收眼底。与咫尺之外的束河喧嚣热闹不同,红山悄无声息地隐没在悠远深邃的茶马古道上,被遗忘在古老漫长的时光里。

  或许得之于这份遗忘,红山依旧能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当我们沿着陡峭的山路,踩着扑簌簌的落叶,走进散落着39户人家的小村落,看到白墙灰顶飞檐翘角的新房群落已经初具雏形。

  “今年4月铺设水电管网,5月交房,10月就可以完成房前屋后的绿化了。”65岁的甘瑞被大家尊为“甘爷爷”,他拿出鼎业集团和村民签署的协议书,一项项念给我们听。跃然纸上的,是一家人开客栈做买卖的美好梦想。

  “这个村太穷了,前后都是坡地,只能靠种包谷卖山货,一年有个七八百的收入。”甘爷爷长叹一声。

  转机终于出现。作为丽江市城镇上山和幸福农庄的示范点,鼎业集团投资4亿元对村子启动整体改造,一期就着手为每户免费新建占地约1亩的新居和庭院。

  “当时给了我们两个户型,一大一小。为孩子们打算,多数人选择了大的那个。”就这样,避开泥石流、滑坡地质,一模一样的39幢纳西民居齐崭崭下了石脚。从此,工地成了村民最挂心的地儿,闲下来就到工地上走走看看。“杯口粗的钢筋都下了好多,换成我们都不一定舍得呢。”甘爷爷两手团成圈比划给我们看。

  不仅如此,甘爷爷没有想到的是,鼎业集团把从村民手中购买的100多亩地又还给大家耕种,“说是单一靠旅游不好,我们不能全离了土地。”老人顿了顿说,还是他们比我们想得周全。

  “未来新村就是要山水田园一幅画,没有田园风光,哪里还有人来诗意的栖居呢。” 同行的茶马古道博物馆馆长白志远和老人打趣。

  人多地少,同样是丽江面临的现实困难,城镇化不可能无节制占用耕地。在红山,“城镇上山”开发建设百分之百利用坡地,城镇没有向中心城区集中“造大城”,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特色城镇面貌,形成了山、水、田、园、城有机融合。(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