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年)》发布今年首先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干100天活动 公路两旁不见了往日堆积的杂物和“白色垃圾”,村里的粪堆、草堆、垃圾堆“三大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统一配备的垃圾桶,乡村道路变得更加宽敞整洁了……这是昨日记者前往即墨普东、龙山、丰城等街道社区看到的场景。据悉,市政府日前下发了 《青岛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年)》,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农村宜居水平,形成城乡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今年一季度,首先在全市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干100天活动,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垃圾清扫运输和集中无害化处理机制。 每10户配一个垃圾桶 记者昨日首先来到即墨普东中心社区东孙唐庄村,只见村道路宽敞整洁,路两旁种上了一些低矮的小树,还用花墙建起了绿篱,在村口还建设一处篮球场,并配上了一些健身器材。正在健身锻炼的八旬老人孙道俊笑着对记者说:“前几年村里修了水泥路,去年年底开始对房子进行粉刷,还配上了跟城里一样的垃圾桶。”这些变化村民看在眼里,乐在心里。据了解,自去年年底以来东孙唐庄村清理了村庄“三大堆”和小菜园,安装小栅栏2000余米,安装大理石路沿石4000余米,共投入46万元。据普东中心社区负责人介绍,整个社区按照每10户一个垃圾桶的标准配上了垃圾桶。 拆除违建搭起了花墙 随后记者又来到即墨龙山街道刘家官庄村,这个村庄由于紧邻397省道,且与即墨市区相连,所以二、三产业发达,现有工业企业17家,物流运输企业3家,竹器加工户200户。龙山街道党委书记慈有显介绍说,在此情况下,不少村民及业户私搭乱建,尤其是紧邻大道边的住户情况尤甚,为此今年年初街道办及村委投入资金90多万元,拆除乱搭乱建30余处,同时新建花墙2000米,清理三大堆160余处,新上垃圾箱26个,村庄环境得到彻底整治,整体面貌焕然一新。“清理完后,我们还和每家每户签下协议,制定长效机制,确保花墙得到保护,脏乱差的状况不再反弹。”慈有显说。 每个村的垃圾日产日清 在即墨最东边的丰城中心社区正尝试推行 “镇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记者来到任家丰城村,只见村道路两旁规律地摆放着一个个垃圾桶,保洁员在村里巡逻,清扫一些零星垃圾。“3年前我就是村里的保洁员,但当时村里只有一个统一的垃圾池子,有些人不自觉,垃圾池子附近乱丢乱堆的垃圾很多。今年春节前,管委给各村里配上了垃圾桶,这样一来,干净多了。”保洁员张卫生告诉记者。 丰城中心社区党委书记江联军指出,各村庄在大街小巷为农户统一配设垃圾桶和果皮箱,并设置垃圾积存点,在社区驻地,管委出资2万元为各商铺、店面购置配备垃圾桶200个。去年年底,由社区管委出资50多万元购置可移动式垃圾桶1200个,按每15户一个垃圾桶的标准配发到村庄,各商户、村民每天定时定点将生活垃圾倒入垃圾桶、果皮箱或放置于垃圾积存点。 全社区按照每100户配备一名保洁员,全社区共166名保洁员,由村庄聘用,社区环卫办统一管理,社区管委按每月500元发奖补工资。保洁员每天上午8时前将村民的生活垃圾收集到垃圾桶,然后统一归整到集中点,便于压缩运输车进出清运,做到日产日清。中心社区还配备了3辆压缩式垃圾清运车、2辆摆臂式垃圾运输车负责把村庄生活垃圾运输至社区垃圾分类处理场进行分选和无害化处理。 生活垃圾分选后可再利用 为解决垃圾的最终处理难题,丰城新建了一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场,该处理场是即墨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项目之一。主要对生活垃圾进行分选和循环利用的无害化处理,垃圾分类日设计处理能力为100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3%。采用好氧发酵法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再生循环利用。通过分选,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四类:可发酵类、可燃物类、金属电池类和砖石玻璃类。可发酵类垃圾可以制成机质添加剂进行还田,可燃物类垃圾可以制作压块燃料、农用保温棉絮的原料,金属电池类和砖石玻璃类垃圾可以回收利用或杀菌消毒填埋。 10项工程还农村洁净环境 市政府日前下发了 《青岛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年)》,在全市实施治理农村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村通规模化供水、镇(街道)驻地通暖气和天然气、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生态文明特色村(社区)、建设平安农村(社区)10项工程,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面提升农村宜居水平,形成城乡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该行动计划就10项工程进行了具体部署。 农村垃圾集中处理 在年度计划部署上,2014年,集体清理农村陈年垃圾,崂山、黄岛、城阳、前湾保税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岛经济区和即墨、胶州、平度、莱西(以下简称有关区、市)所有街道和70%的镇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集中处理,建立城乡垃圾生产付费制度、收集处理运行保障制度和监管制度。2015年,黄岛和即墨、胶州、平度、莱西所有镇、村(社区)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实现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全覆盖。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要求建设镇(街道)驻地、大型养殖场和集聚类社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2014至2016年,每年推动实施50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2016年,健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长效管理机制。计划到2016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其中镇(街道)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 整治农业面源污染 2014年在大沽河流域选择部分镇、村、农场,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全市30%的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2016年,在全市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至2016年,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面积达80%,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分别比2013年提高5%和15%,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村通规模化供水 按照 《青岛市农村规模化供水规划》要求,完成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落实《青岛市农村公共供水管理办法》,建立农村规模化供水长效管理机制。2014年至2016年,每年开工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20处以上,全面建成农村规模化供水体系。2016年,农村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 镇(街道)驻地通暖气 2014至2016年,每年启动3个镇(街道)驻地供热设施建设,指导和推动部分镇(含撤并镇)驻地建设中小型集中供热设施,完成已开工集聚类社区供热设施配套。2016年,黄岛区和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40%的镇(街道)驻地实现集中供热,其他镇(街道)驻地和新建集聚类社区,因地制宜建设中小型集中供热设施,或采取分散式供热等方式实现供热。 镇(街道)驻地通天然气 引导有意愿的企业参与农村清洁能源建设,2014年至2016年,每年分别新增天然气主管网覆盖镇10个、11个和9个。对周边建有天然气主管网的镇(街道)驻地和集聚类社区,规划建设调压站和天然气管网,实行管道化供气,其他镇(含撤并镇)驻地和集聚类社区,规划建设天然气瓶组供气站或大中型沼气工程,保障居民用气需求。2016年,实现全市镇(街道)驻地天然气管网全覆盖。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2014年,分类确定集聚改造村和长期保留村,完成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2014年至2016年,每年完成60个左右集聚类社区续建项目,因地制宜开工建设一批集聚类社区。至2016年,基本完成200个已开工集聚类社区建设任务,实现农村社区化服务全覆盖。 建社区特色产业园区 制定新型农村社区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引导企业或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按照两区共建要求,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村社区特色产业园区,强化社区产业支撑。2014年至2016年,每年建成60个左右社区特色产业园区。 建设生态文明特色村 制定生态文明特色村 (社区)培育方案,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修缮保护山体、水体、古院落、古建筑、古树名木和古文化遗址,挖掘历史文化,传承文化脉络。加强村庄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建设休闲文化广场和景观标志,实现村庄环境生态化、景观化、特色化。2014年至2016年,每年培育建设一批生态文明特色村(社区)。 建设平安示范村 制定平安村(社区)创建方案,建立完善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加快推进“天网”工程向农村延伸,落实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2014年至2016年,每年培育建设60个左右“最稳定、最安全、最满意 ”平安建设示范村(社区),力争2015年实现“天网”工程村级全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