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正式启动精准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 谁是贫困群众? 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长期困惑着扶贫工作。2013年底,我省还有625万贫困人口。这个“宏观”数字,在现实中却很难与具体“穷人”对号入座。 5月15日,我省召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动员会,正式启动精准扶贫工作。“跨过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这道关口,精准扶贫才有基础。‘最后一公里’必须打通。”省扶贫移民局负责人指出。 具体到贫困村,有多少指标?贫困户谁来定?如何保证公正?这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全省还有多少贫困人口? 省级掌控现有规模,县级精准识别到人 黑水县维古乡俄口村村支书罗格甲连发三问:建档立卡,这次是否推倒重来?村上指标是增是减?究竟如何确定? 他的问题也是众多农村基层干部关注的焦点。 2012年,我省在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两项制度衔接中,曾对贫困户进行过识别建卡工作,但因多重原因,也遗留不少问题。“尊重历史、平稳运行是原则。”对此,省扶贫移民局信息处处长刘燕明确,本次建档立卡不是另起炉灶、重新摸底,而是在2013年底剩余贫困人口基础上的再识别、再认定。 严格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底我省贫困人口数作为全省贫困人口基本识别规模。“各县原则不突破现有贫困人口的规模,省级总量控制。”刘燕表示。 目前,各县根据识别标准分解到各行政村,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识别到户,但2013年各村剩余贫困人口数将是一个重要基础。 早在4月25日,作为巴中精准扶贫试点第一村,通江县唱歌乡方山坪村已精准识别出53户188名贫困群众。“普遍调查是确定规模的前提依据,在此基础上,以村人均纯收入为主,充分考虑海拔、交通水利设施、人均耕地面积、居住环境、整体贫困度及已开展扶持情况,确定188人识别规模,然后划分到社。”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局长万学成说,这也将成为全县分解指标的标准。 贫困户由谁来定? 村民当“裁判员”,民主评议最关键 “此次识别以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为标准,低于这条省农村扶贫标准的就是贫困户。”刘燕说,但这只是理论性参考依据。弄清农民实际收入是世界性难题,在普贫中选贫,操作难度很大。 那如何“挑”出真“穷人”,让群众满意呢?巴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认为,关键还是要把识别权交给群众,让村民自己当“裁判员”。 方山坪村就摸索出“十步工作法”:村社开会轮番发动;入户摸底确定规模;及时告知整家外出村民积极申请……“以社为单位群众评议并初步公示、听取意见,再深度走访核查比对。”方山坪村村支书吴英杰介绍,民主评议环节是关键。 方山坪村3社侯朝安就是与98户乡邻一起进入“海选”的,并经过民主评定会讨论投票,入列53户贫困户公示名单。 而1社的李文先在民主评定会前就拿到了“直通卡”。“让各社最困难3户直接进入名单,避免因人际关系不好而漏选。”吴英杰说。 不仅是通江,青川县马公乡也自行探索出“五步两公示法”。 这些基层智慧与顶层设计不谋而合。我省建档立卡方案明确,通过村民自治、群众参与、民主评议、逐级审核和公示公告等方式,按农户申请、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审定公告的工作流程进行识别。 如何保证识别公正? 第三方当“监督员”,拒绝暗箱操作 群众参与式识别,让百姓说了算,只是给精准识别上的第一道保险。 去年,四川农业大学副教授邓维杰在一项调研中发现,他所选样本村中,有25%贫困户不知自己如何就戴上“穷帽子”。“谁是贫困户,以前大多村干部说了算,程序往往走形式,反正没人管,村民也管不到。”川南某贫困县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省扶贫移民局信息处副处长吴守清表示,正是第三方监督缺失,才造成个别村干部暗箱操作、优亲厚友。 《四川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指导意见》要求,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引入第三方监督。这又增加了一道保险。 方山坪村正是有了县扶贫局驻村工作队的有效监督。“程序环节不能少,标准不能降,以杜绝‘人情户’。”通江县扶贫移民局副局长杨凌说。 第三方监督将越来越多。在巴中,123支市级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即将进驻边远贫困村,从识别到帮扶全程介入。通江不仅将发挥156名扶贫志愿者作用,还积极对接成都一家NGO,购买专业社会服务,协助精准扶贫开展。 《意见》还要求,县、乡纪检监察部门全程介入。“对宣传不到位、程序不规范、操作不透明等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格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吴守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