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扶贫领域亦是如此。我省开展扶贫工作以来,无数个扶贫人用他们的辛劳和汗水,创造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扶贫经验和做法。鉴于篇幅有限,现节选部分地区的经验和做法,以供各地借鉴和参考。 金寨县 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金寨县分类施策,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帮扶的基本点,全县选择适合发展的茶叶、毛竹、板栗、猕猴桃、高山有机稻、蔬菜、中药材、生态养殖等8个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连片发展,每村明确1~2个主导产业,做到县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 2013年,发放到户扶贫资金1329万元,扶持3399户贫困户发展油茶、毛竹、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18761亩;扶持2563户贫困户养殖猪、牛等大牲畜7000余头,养羊、兔1.5万余只,养鸡鸭鹅14万余只,发展水产养殖7000余亩,大多贫困户当年一举脱贫; 2014年,启动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到户工程。每户投入2.4万元,采取扶贫资金资助、企业捐资、贫困户自筹三结合投入方式,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实现一次投入,长期受益。通过前期建成发电运营情况看,贫困户在20~25年内每年可稳定增收3000元左右。年内该县共计划实施2008户,首批1008户实施到位并网发电。同时,积极探索扶持农业主体及贫困户参与收益分红的扶贫资金投放机制。今年,在6个乡镇、 7个村建设猕猴桃产业扶贫示范基地8处,投入扶贫资金300万元,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基地3000亩。扶贫资金由村级持股,约定4年后按照每年不低于7.7%的利润比例参与分红,分红部分的2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 80%在本村贫困户中分配,直接为贫困户提供稳定收入来源。 积极争取实施重大项目,改善基础条件,积聚发展后劲。沪汉蓉快速铁路、合武高速公路的开通运营,从根本上改善了交通条件,为加快脱贫注入了新动力。大别山旅游扶贫快速通道的通车,使全县旅游资源快速连接,旅游效益实现提升。金寨职业学校于8月15日正式招生办学,为整合各类培训资源、集中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提供了平台。 针对贫困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2012年下半年以来,探索实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努力为贫困户发展致富提供“源头活水”。目前,县域拥有银行机构10家、营业网点73个、自助银行网点22个,遍布全县城乡。同时建立征信体系,努力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 2013年,通过“一卡通”发放到户惠民资金5.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超过1000元; 4.49万贫困人口享受到政府及社会救助,占贫困人口的30.4%。 岳西县 整合资源整村推进 岳西县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各记其功、各负其责”原则, “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推动整合工作上台阶、创精品、出效益。根据整推规划,将整合资金规模“开单子”交给相关行业部门;相关行业部门以文件批复形式予以确认,切块用于整村推进项目。 “十二五”以来,累计整合行业部门资金2.1亿元,特别是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试点项目实施中,整合资金达6620万元,是试点资金的4.4倍。 积极构建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帮扶到底,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爱心人士五类帮扶到边的“五五”帮扶网络;开展了百个机关单位、百个企业联系帮扶百个整推村、万名党员和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万户贫困户行动;实现了整推村结对帮扶、选派干部到整推村任职、资金互助、基础设施受益到户、主导产业辐射到户、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等到村全覆盖。 “十二五”以来,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单位帮扶我县实施各类项目600多个、资助贫困学子1000多名,中直和省直单位23名干部到岳西挂职帮扶,选派140名干部、选聘40名大学生和鼓励多名“转非”干部到整推村工作。 “十二五”以来,整推村183万人“行路难”、 6200亩农田和产业基地“灌溉难”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2.3万人用上了清洁卫生山泉水。同时实现了电力、通讯、县级标准卫生室、学前教育等多个100%。地处深山区的姚河乡香炉村是国宾礼茶“岳西翠兰”产出地, 2.3千米的水泥道路修通后,茶叶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0%,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增收1200元。截至2013年底,全县先后有107个贫困村实现脱贫,2个村被评为国家“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国家级生态村, 27个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和省级生态村, 22个村荣获全省美好乡村示范村称号。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 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年均增长16%以上,是2004年的4.1倍。 利辛县 培育龙头做强产业 利辛县通过“扶持、引进、培育”的思路,壮大扶贫企业,提高造血能力,推进产业扶贫。 扶持。产业扶贫重点围绕“县有支柱企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大力发展畜禽养殖、蔬菜及蘑菇种植、水产开发等产业发展项目。比如,马店孜镇集美水寨引进安徽浩翔农牧公司投资的万丰农业产业科技园项目,占地1200亩,已完成投资7690万元。通过政策扶持、撬动本县企业家投资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建起了1个扶贫奶牛养殖基地、 2家饲料加工厂、 3家生猪屠宰厂、 5家农产品加工厂。 引进。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德菩通公司、虞海园林种苗有限公司、良夫集团等龙头企业入驻,使产业直接连接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了种、养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012年初成功引进山东华鲁集团总投资3.5亿元,建设葡萄酒加工厂1个,建设葡萄生产基地2万亩,带动当地贫困农户260户发展葡萄种植;引进吉利牧业总投资3亿元,建设种鸡饲养、种鸡孵化、饲料加工、肉鸡屠宰、熟食加工多环节一条龙生产加工项目,带动620户贫困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为全县产业化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 培育。县委、县政府组织县直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扩规模、上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诚信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目前,全县建有市级及以上龙头企业39家。此外还通过建立合作组织,引导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了“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 “大市场”的有效联接。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383家。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模式中,起到了协调组织作用。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全县依托本地肉(奶)牛、生猪、山羊、家禽、蔬菜、药材六大农村扶贫特色主导产业,引进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建设扶贫养殖、种植基地105个,组建各类扶贫专业合作社1383家,辐射带动1.98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萧县 建档立卡精心组织 萧县将建档立卡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作为2014年“一号工程”,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全县81459户21.29万贫困人口、 87个贫困村已分别于5月28日、 6月10日前公告公示结束,逐村逐户制定了包扶措施和包扶计划,入户登记也已圆满完成。 萧县按照各乡镇人口总数、贫困发生率进行规模控制、逐级分解,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进行整户识别;贫困村识别原则上按照“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进行。识别结果严格按照省要求进行公示公告。为确保公示、公告效果,县扶贫办分成5小组,利用3天时间奔赴全县23个乡镇257个行政村,逐村张贴贫困户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安排专人快速核查处置,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此外,全县组织123个单位对87个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困难群众不脱贫,包扶单位不脱钩,驻村干部不撤回,建立了“五项制度”,确保驻村工作顺利开展。一是队伍建设制度。每个驻村工作队由2个县直部门派驻干部、选派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组成,队长由选派干部担任。二是干部作风制度。编制了《萧县扶贫开发工作手册》、驻村干部民情连心卡。三是包扶承诺制度。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驻村工作队签订《驻村工作责任书》,明确职责。四是群众评议制度。通过群众自荐、组织推荐等方式,设置驻村监督员。五是建立驻村工作巡查制度。建立《驻村工作动态管理台账》等,实行季度督查和月抽查相结合的动态督查机制。 为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成3组,奔赴各乡镇督查指导建档立卡工作。每到一处,督导组采取“三查三看三问”的形式进行检查建档立卡工作,即:查组织机构,查工作内容,查工作进度;看农户申请表,看贫困户情况,看评议公告公示材料;问乡镇负责人、问具体工作人员、问农民群众。认真开展“回头看”,组织和动员人大代表、包村干部等各方面力量对评选程序、档案资料认真开展“回头看”,确保贫困户、贫困村识别公平、公正、公开。(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