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个地方都出现接近甚至超过历史极值的强降雨。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不完全统计,已有79个城市出现了局部内涝,“全城看海”这一民生问题一时凸显,城市建设中的短板——地下综合管廊因而备受关注。
地下综合管廊就是在城市地面以下,为各类市政管线修建的一座“集体宿舍”,各种工程管线有秩序地布局其中,各有各的“房间”。特别是其中专门为雨水“开路”的雨水舱,被认为是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的有效途径。
管线的“集体宿舍”究竟什么样?记者近日探访了中建二局建设的贵州省六盘水市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走进了这座特别的地下“房子”。
单舱管廊内部情景。中国经济网记者栾笑语摄
综合管廊显真容
在六盘水凤凰大道施工现场,已建成的管廊如一条“地龙”在马路下蜿蜒伸展。电力舱、综合舱、天然气舱三间规矩“大房子”并排而立,3.6米高的举架并不令人感到憋闷,宽敞的“房间”能容维修车在管道间行驶,各类PVC管有序安放在管廊内和墙体桥架上。电力舱中从上至下依次排列着10KV电缆、电力光纤、光电、联通、移动、电信等标示;综合舱里中水、热力、给水等粗大管道有序排列。按照目前规划,建成后,所有市政管线都会按照这样的顺序集中“定居”在此,至少100年!
“这是一处三舱管廊,在其他路段,还有单舱、双舱和四舱管廊,我们根据市政规划的具体需要确定管廊的体量。”六盘水城市管廊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管廊公司)总经理苗战中对记者说,“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约9.4亿元,已开工26.7公里,成品管廊近8.14公里。在全国首批十个地下综合管廊示范城市中,我们的建设速度和质量都遥遥领先。”
六盘水推进管廊建设的热情基于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大多数城市建设工程管线,或是采取直埋方式,或是占用城市空中空间。不但各个专业管线铺设数据难以厘清,有效监管实施困难,也很不利于管线保养。一旦进行维修,就需对道路反复开挖、展开空中作业。六盘水住建局党委书记周学峰介绍说,“传统建设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造成重复建设,影响市容和群众生活,备受诟病的‘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问题,症结就在于此。应该说,能否让各路管线有个安稳的‘家’,直接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甚至未来发展的承载能力。”
在六盘水规划近40公里的管廊中,根据路段实际需要,不同体量的管廊承载着不同功能。为解决城市内涝,当地还将专门建设两条含雨水管线的管廊。当暴雨来袭,可通过路边的雨水篦子集中,流入雨水井,再将雨水井与管廊管线接驳,将雨水集中至指定排放地点,区域整体防洪防汛能力也将大大提升。
“从这个角度看,把地下综合管廊称为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亦不为过。”苗战中说。
各类管线将在“集体宿舍”中有序排列。中国经济网记者栾笑语摄
地质难关巧攻坚
六盘水是西部城市,也是山地城市。“在山地城市搞管廊建设这样的百年工程,也是六盘水试点的重要意义之一。”承建项目的中建二局项目经理贾文龙坦言,贵州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给建设施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坚硬岩石和地下溶洞是最大的拦路虎。项目总工程师陈博向记者介绍,“施工几乎是一路伴随爆破前行的。”先是靠爆破击碎地下大面积坚硬岩石,接着要对付频繁出现的地下溶洞,需用大体积的混泥土浇筑来填满。刚松一口气,软土层又出现了,与相邻地段的岩石区容易造成沉降不均,必须及时处理……然而大刀阔斧的施工,又必须在特殊环境下精密细致地完成。施工地离原有的雨、污水管道最近距离只有1米,离居民生活区甚至市委市政府最近甚至不足100米,就连爆破作业都需采取安全、无噪声、不影响周围环境的方式进行,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管廊建设是为了改善城市面貌,建设中也不应过度影响市民生活。”陈博说。
管廊一公里接着一公里建起来了,但这只是第一步。“地下管廊是土木工程,但我们建成的管廊可不能又‘土’又‘木’。”管廊公司副总经理盖昌义说,“管线的‘集体宿舍’必须体现出集约、智慧、生态的特点。”
集约,就是指将通讯、电力、给水、排水等管线集于一体,统一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智慧,就是管廊智能化,通过专业的综合管廊智能监控系统来保障运营,在监控中心就可对管廊内部进行非常精细的远程监控和信息处理;生态,就是让各种管线运行高效节能,污水、雨水分流以便合理处理和回收利用,运维费用大幅降低。“这将全面颠覆对市政管线的管理模式,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这个角度说,建设综合地下管廊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盖昌义说。
PPP模式谋共赢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加上入廊管线,地下综合管廊每公里造价约为1.2亿元,比同期四车道高速公路造价还高出4000多万元。按照至少运营100年计算,地下综合管廊堪称“物美价廉”,但建设成本的一次性投入,仍然是个绕不过去的困难。对此,六盘水通过PPP即政企合作模式破题,撬动管廊项目加速推进。
近40公里的管廊需投资约29.94亿元,资金从三个渠道来:一是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9亿元;二是由六盘水市住投公司代表市政府出资2亿元占股20%,中建股份出资8亿元占股80%共同组建公司;三是由公司向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11.24亿元。通过PPP模式,建设资金大部分来自社会资本,项目建成后通过特许经营收回,极大降低政府财政负担,还激活了社会资本。
六盘水城市管廊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就是政府和企业共同组建的,担任着重要而特殊的角色,负责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代表着政府和企业双方的共同利益。公司通过向入廊企业收取廊位租赁费、管廊物业管理费以及获得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等方式取得收入,以补偿经营成本、还本付息、回收投资、应缴税金并获取合理投资回报。按照合同约定,双方特许经营合作期为30年,运营期满后,将把综合管廊无偿移交给政府。对管廊建设运营整个链条的规划,传达出政府和企业谋求双赢的清晰意向。
在管廊公司中,苗战中、盖昌义都是中建二局在公司中的代表。中建二局投资公司党委书记刘建波对记者感慨地说,“以前政府是业主,现在政府是股东,和我们是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正是六盘水政府积极推进、分担风险、提供保障、切实担当,我们企业才有信心把真金白银拿出来。”
作为管廊公司中的政府代表,公司党工委书记刘强的态度也十分明确,“为了支持项目建设,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长挂帅,住建局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所有相关单位任组员,由住建局统一协调工程进展中遇到的问题。不管政府还是企业,我们都把管廊建设当成自己的事情,希望能把这项共同的事业做好。”
正如六盘水市委书记李再勇调研管廊项目时表示,PPP模式不是政府和企业的一场简单“婚礼”,而是“一辈子的婚姻”。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推进,不但将改变一座城的旧有面貌,而且将把城市建设“短板”打造成“样板”,为其他城市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