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也利村从“空壳村”变“实心村”
杨晓生带领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让也利村实现了从“三无村”到特色产业先进村的转变。 五月,雷山县郎德镇也利村,玉木耳基地热闹非常,在高大透亮的吊袋立体式大棚里,有的村民在悬挂菌棒,有的在平整土地,有的正在采摘白玉木耳…… 也利村从一个无村集体经济、无产业的贫困村成为现在的特色产业先进村,得从村支书杨晓生说起。 当了8年兵回来,杨晓生发现村里依然一穷二白,留下的“老弱病残”守着人均不足半亩的耕地过活,贫困人口多达54户180人。 “我会想办法带村里发展产业,与乡亲们一道踏上寻富、造富、共富之路,闯出一片天。”2016年该村换届选举,杨晓生当选村支书,在全村31名党员面前立下誓言。 当时,脏乱的村委楼外还是一年前洪水过后的样子——乱石嶙峋,杂草丛生,田土被冲得七零八落…… 31岁的杨晓生硬着头皮往前冲。修缮村委会办公楼,添置桌椅、电脑等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村委楼焕然一新。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白玉木耳在西南地区的市场还是空白,便单枪匹马赴辽宁学习考察。 认准这项产业,说干就干。 他带领大伙成立了雷山县郎德镇益农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了全村95户群众入股。没钱,他东奔西走,跑了许多部门争取到了50万元的扶贫资金。没地,他天天晚上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磨嘴皮子,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终于把14亩土地流转到了合作社。 2017年9月村里建成了5个大棚种植白玉木耳,上挂菌棒2万棒。菌棒进入大棚后,由于温度、湿度等把握得当,7天就长出了木耳,村民们都惊叹不已。白玉木耳产量是黑木耳的2倍左右,营养丰富,但销售却成了难题。白玉木耳是新鲜货,杨晓生带着几位村干部到雷山、凯里去兜售,围观的人多,但卖出去很少。为打开销路,他和合作社的村民逢赶集日就去“摆摊”,现场烹饪白玉木耳免费供市民品尝。当天,白玉木耳销售一空。当年3个月的采摘期,产量达到了1万斤,收入达到6万余元,村民喜笑颜开。 尝到甜头,乡亲们的思路也被激活了。今年春节刚过,大伙就把前几年被暴雨冲刷的河道两岸稻田流转到合作社,把合作社1000平方米白玉木耳基地扩建到10500平方米。从东北引进吊袋立体式食用菌棒大棚,预计5月底全面开始种植,100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预计每天能采收1000多斤白玉木耳,按照市场价计算,每天收入将在8000元左右。 村里发展了,杨晓生又打起了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和吊脚楼底楼的主意。经过探索,他们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销一体化模式,大力发展家庭食用菌种植,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和收购,村民在合作社享受分红的同时,自家的种植又多了一份收入。村民余国敬在家里种了500棒食用菌,每天可采收十多斤。 也利村慢慢从“空壳村”变成了“实心村”,落后多年的村党支部也焕然一新,获评雷山县“党建示范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