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莲花寺  龙扬镇  怀远县  请输入关键词

横江 五尺道上“小宜宾” 川滇咽喉数风流

2019-06-14 09:51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横江 五尺道上“小宜宾” 川滇咽喉数风流


  横江古镇古朴幽静的街巷。

  横江老院落众多,不少是过去的商铺。

  位于横江镇文明街的杨家大院。

  从宜宾沿江上溯,进入金沙江的支流关河,不久便能到达宜宾市叙州区横江镇。2014年,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横江位列其中。

  作为川南著名古镇,横江早在新石器时期便有人类活动,“五尺道”“僰道”等经此南下,它还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从宋代直至民国时期,横江都是重要的军事、政治、商业枢纽。“日则白帆点点,号子声声;夜则泊舟纵横,船火烛天”,明末清初横江镇舟船交错、商贾往来的场景,被时人生动地记录下来。

  A

  秦五尺道,让川南名镇走进高考试题

  横江位于川滇交界的咽喉地带,自古水陆运输条件十分便利。

  民国时期地处西南“大后方”,让这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宜宾”。

  从成都驱车前往横江,需要将近4个小时。有趣的是,由于横江地理位置十分特殊,抵达这里需要先从宜宾跨过金沙江进入云南,在水富市区兜一圈后方能折回四川境内。

  正因如此,在横江,川滇两省的痕迹随处可见。横江镇位于关河南岸,数百米外的对岸便是云南地界,乘坐渡船即可“出川”。记者从陆路驾车进入横江镇前,可以看到一座气势恢宏的牌坊,正面写有“古镇横江”字样,背面则是“通昭益蜀”,这里的“昭”便是紧邻横江的云南昭通。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得横江很早就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新石器时代,横江一带已出现人类足迹,宜宾市博物院便藏有横江发现的石斧、石钺等,商周时期亦有僰人在此聚居。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设立横江巡检司,当时为管辖人烟稀少之地的非常设机构,以军事功能为主,明朝以后开始佐以行政权力。

  自古以来,横江一带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古蜀道中的“五尺道”即在此留下遗迹,它是秦代以来四川到云南的重要通道,也是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2009年,宜宾文史学者郑启友曾陪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考察当地一段约350米长、保存完好的五尺道遗址,路面留下的古代马帮马蹄痕迹等历历在目,其中矮腾岩等古碑有关五尺道的记载比较详尽。当年的四川高考,相关文字资料还作为素材进入文综试卷,考生被要求分析秦代道路系统的历史意义,以及横江五尺道的历史价值等。

  流经横江镇的关河,则让这里成为川滇之间重要的商贸转运站,“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背后的重要推手。古代,关河下游和宜宾等地的大部分物资、商品由木船运到横江镇,分散或销售到各地;云南方向的山货、丝绸、药材等由畜力、人力运到横江镇,再通过木筏、船只等运往宜宾等地销售。

  郑启友说,关河航运极盛于清雍正时期,当时清政府在昭通大规模开采银、铜、铅、锌等矿产,又在横江磨刀溪设“京铜转运局”,年转运铜矿395吨,带动了盐等生活用品的运输。直至民国时期,关河依然“早上摇橹之声不绝,傍晚纤夫吭唷声连连”,“划船号子,潜伏歌声,伴着白帆飘飘,舟船竞流”。

  抗战爆发后,四川成为全国的“大后方”,由宜宾经横江入滇最终抵达缅甸的这条古道,成为西南交通大动脉。国民政府交通部驮运管理处迁设横江,带动这里商业、运输业兴旺发达,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宜宾”。据统计,这一时期横江镇货栈、旅店、马店多达四五十家,往来船只200余艘,船工1200余人,骡马、驮牛每日3000余头,专职背夫800余人。

  1978年,关河因一处峭崖崩塌而阻断,加上铁路、公路大规模通车运行,水路运输逐步被陆路运输取代。如今在横江镇南侧,每隔数十分钟甚至几分钟,就有一列火车沿内昆铁路呼啸而过,短暂地打破古镇的平静。而在镇外,连接横江河两岸的渡船,也即将在不远处跨河桥梁落成后淡出历史舞台。

  B

  荟萃34座大小院落,记载古镇商贾传奇

  行走在横江街头,最引人注目的是保存完好的大小院落。

  它们不仅是一座座建筑艺术宝库,还见证着古道的商贸往来、古镇的风流往事。

  吃过午饭,郑启友带领记者走进横江镇,首先见到位于文明街的杨家大院。面积约500平方米的杨家大院原名“老中盛”,建于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穿斗式建筑,八字大门,门口有九步石梯,门外原有一副对联“创业艰难,守存不易”。高高的院墙上还开了一扇小窗,雕刻有一个“禄”字。

  据统计,这样的院子,在横江镇上曾有34处之多。民居荟萃,精巧多姿,大都依地形构筑,或同一平面,或前高后低,或前低后高,或左高右低,或为与吊脚楼相结合的态势。

  跟随郑启友,记者探访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院落。刘和太院子是横江最早的四合院,民国时期此地经营堆栈,川军将领杨森部队也曾驻扎于此。周家大院正对巧圣宫,左面紧邻关河,右边是文星楼,院落保存完整,1982年曾在此拍摄电视剧《赵一曼》。刘家大院坐落在横江镇东边,房高院大,青砖黑瓦。由于位于溪流环绕的沙嘴上,门外有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周围翠竹成荫、垂柳婆娑,加之种有成片橘林,橘子成熟时挂满鲜红的果实,构成一幅动人的画面,当地人习惯称其为“望嘴”。

  由于曾是重要的商贸转运站,横江留下的不少院落原本其实是商铺、作坊。其中方家大院的创业史颇为传奇,主人方兴儒原本在附近经营糕点、茶馆等小生意,孰料清光绪年间遭遇山洪,家业损失殆尽。他带着仅有的两吊钱举家迁至横江,推豆腐、经营手工面逐渐恢复元气,十年后收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酱园,发展成横江商界有名的实业。

  由于紧邻云南,横江的房屋除了具备川南民居特征外,还多少受到云南建筑风格、技法的影响,其中之一便是不少房屋下部以不规则的石块砌筑。一些几米高的院墙,甚至整体以不规则的石块构成,具有一种马赛克般的美感。

  这些石块种类多样,甚至时常可见废弃石磨嵌入墙体。利用表面纹路的差异,当地石磨通常被巧妙地分为八个部分,这一“变废为宝”的举动因而也有了吉祥意味。

  不少院落的大门外,有时还能见到半人高的小门,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腰门”。郑启友说,有了腰门,平日里就不必关紧大门,从屋里就能看到外面的情况。遇到陌生人来访,主人可以隔着腰门问清事由后再请对方进入。此外,由于腰门通常临街,可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小偷、盗贼,还能避免小孩跑出去发生意外。

  大大小小的院落鳞次栉比,构成横江街道的基本格局。川南集镇街道宽度多为五六米,横江因为商业发达,街道宽度可达8米,依地形分为高低不同的段落。

  C

  兵家必争之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经历过大大小小十多次战争,历史上的横江古镇并不太平。

  这“另一面”的横江,被碉楼、射击孔等历史遗迹无声记录。

  横江的院落、街道看多了,多少也令人感到“大同小异”。郑启友特意将同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朱家民居、肖公馆两座大体量建筑留在行程末尾,让记者又好好地兴奋了一把。

  从关河河面乃至对岸云南地界,都能很清楚地看到肖公馆巍峨雄壮的全貌。肖公馆坐落于关河畔,由老院子、新院子、洋楼三部分组成,占地约4000平方米。如今,这里大部分空间处于闲置状态。记者在郑启友的带领下走进内部,只见其建筑格局错综复杂,依稀可见往日花园、堂屋、卧室、厨房等痕迹。

  紧邻关河的洋楼共有四层,青砖青瓦,其中三方砌有砖体围墙,右侧后门步行而下可通往河坝。洋楼内部空间充足,木楼梯把每层楼左右两边分隔成两个大套间,每个套间中间是客厅,夹壁是木板,砖砌弧形彩色玻璃窗。整栋楼房的窗框和栏杆都用浅蓝、深蓝两色搭配漆成,地板、走廊和楼梯均为枣红色。

  肖公馆的主人,是民国时期担任当地商会“保商大队长”的肖席珍,这里不仅供家眷、仆从、客人等居住,还曾作为国民政府盐税站办公点,以及横江中学学生寝室等。有趣的是,横江镇过去常遭洪水肆虐,肖公馆的洋楼建成后,由于石砌台基高达9米,在一定程度上阻挡洪水漫入街市,使灾情减轻了许多。

  相比之下,位于东寺门前街跪香楼与小街头交接地段的朱家民居,建筑规模与精美程度不遑多让。朱家民居原名石城别墅,始建于1933年,次年竣工,占地约2400平方米。在其青砖砌筑的外朝门两侧,挂着对联“中西院落读一部川滇百年史,秦汉栈道寄八方宾朋万古情”,体现了建筑乃至横江的特点。

  穿过外朝门拾级而上,可以看到朱家民居的主体建筑——两幢青灰色的砖木结构洋楼。两棵黄桷树,以及遍植花草的巨大花园,营造出幽静雅致的氛围。走进洋楼前厅,迎面是一面巨大的落地镜,既可供正衣冠又可承担屏风的功能。从八角形的天井望出去,蓝天、白云、绿树尽在眼前,令人心旷神怡。洋楼竣工后不久,院子里专门修筑了一座沼气池,主要供居家照明使用。尽管由于密封不太好,沼气池一年左右便告废弃,却也成为当时宜宾的一大创举,在全省乃至全国也算较早“吃螃蟹”。

  不过,朱家民居最引人注目的制高点,却是洋楼一旁高达9米的四层碉楼,这是洋楼落成两三年后为防范土匪而修建。沿着木梯登上碉楼,除了远眺横江绿树成荫、瓦房成片的景观,还能看到专门设置的射击孔。值得注意的是,肖公馆洋楼的晒谷坝和后门的围墙上同样设有射击孔,用以枪击来犯之敌。

  这也不经意提醒人们,在岁月静好的表象之下,横江的历史其实也波谲云诡。由于地理位置险要,横江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代便设立“兵镇”。明清时期,张献忠、石达开先后率军在此与官兵激战。民国期间,蔡锷率护国军北伐,以及其后各路军阀在此拉锯20余年,都把横江作为军事要地。

  据郑启友统计,小小的横江古镇,经历过十多次战争,曾驻军十万余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它们已经写进横江的历史,沉淀在人们的记忆深处。记者余如波文/图
 

责编:玉玲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乡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092-6118 蜀ICP备13027954号-1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