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方向毕业是种什么体验?”不久前,一名研究学习甲骨文的95后女生,因为在短视频平台上介绍自己的专业引发关注。视频中,她以风趣的独白,向观众科普甲骨文的源头、学习甲骨文的用途。很多网友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多部门多学科协同开展甲骨文研究和应用,培养了一批跨学科人才,经过几代人辛勤努力,甲骨文研究取得显著成就。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甲骨文单字共4000余个,取得学界共识的破译字约占1/3。经过一代代学者的研究,已被释读的甲骨文内容十分丰富,全方位展示了商代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早期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研究甲骨文是冷门专业,但也有办法引起公众兴趣。让看似远离生活的“冷门”变为引发共鸣的“热门”,需要将复杂深奥的专业知识轻量化、前沿的学科热点大众化。科普视频通俗展现商王武丁写给妇好的“甲骨文情书”,让普通网友感受数千年前流淌于文字间的丰沛情感,也更直观地理解象形字“斗(鬥)”的文字演变史;计算机专家则在利用技术手段,破译那些还没有被认出来的甲骨文……得益于知识分享与数字技术的化学反应,研究者能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汉字知识,为甲骨文的活化利用打开了广阔空间,也让更多人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但也要看到,甲骨文乃至古文字学研究,都不是简单轻松地“讲故事”。每一个甲骨文被破译的背后,都是研究人员“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勤勉与付出。通过技术赋能,加强顶层规划,重视文理结合,加快古文字学研究的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国古文字的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是时代的机遇,也是时代的呼唤。注重包括甲骨文与甲骨学在内的古文字学专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培育一批科普园地,才能把公众对古文字的关注从“一时热”变为“持续热”。
2020年底,“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启动实施,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建设和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作出全面规划部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更多力量的加入、更多资源的汇集,甲骨文研究领域的故事中,不仅有“一个人、一间屋、一辈子”的默默耕耘,还将有“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的无限可能,传统文化研究将展现新气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