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政府卫生支出从179.83亿元增加到1245.16亿元;人均预期寿命由73.93岁提高到78.08岁;全省参保人数达8132.8万,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3年直接结算异地就医5369万人次…… 四川是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份,也是西部最大的医疗资源、服务供给省份。纵深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15年来四川取得一定成效。昨天,省政府新闻办在成都举行了四川省深化医改新闻发布会,就四川省深化医改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介绍。 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降至26.91% 记者从发布会了解到,自新一轮医改以来,全省政府卫生支出从2008年的179.83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245.16亿元,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从2008年的40.72%降至2022年的26.91%,人均预期寿命由2008年的73.93岁提高到2023年的78.08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是医疗资源大省,也是医疗服务需求大省,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我们规划布局3个省医学中心和5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建成30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据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唐雪峰介绍,每年统筹选派5000余名专家人才开展对口支援和“组团式”帮扶,支持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88个脱贫县、67个民族县、83个革命老区县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另外,推动村卫生室减量提质,数量由5.4万调减至4.2万个,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稳妥推进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管理,67.5%实现人财物一体化管理,1.23万个开通医保联网结算,年底前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2023年四川直接结算异地就医 5369万人次受益 四川是医疗服务需求大省,也是药品需求大省,为了助力药品研发上市和满足临床需求,四川累计新增和修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249项,先后完成集中带量采购药品450个、医用耗材13类,相关产品价格平均降幅分别超过50%和80%。成功将口腔种植均价从15000元降至7000元左右。临床急需新药以及针对儿童和老年群体的药品研发项目申报数量增长明显,年均有100余个品规药品获批上市。 同时,为了保障集采中选药品质量,四川每年安排省级抽检药品9000批次和多个专项抽检,对集采中选药品实施全覆盖质量抽检。去年,四川省完成集采中选药品专项检查78家次,未发现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风险。完成省级抽检药品9763批次,集采中选药品全覆盖抽检1046个批次,检验结果均符合规定。截至目前,四川生产的集采药品均没有发现不良反应聚集性信号。 在深化医保改革方面,四川落实居民参保财政补助640元/人·年标准,全省参保人数达8132.8万,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省职工、居民基本医保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5%、70%。2023年全省国谈药品报销达到564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46亿元,实际平均报销比例超过70%。全省共计开通异地联网结算定点医药机构5.4万余家,2023年直接结算异地就医5369万人次,基金支付272亿元。 成都让“华西”医疗资源 直接下沉社区 近年来,四川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新探索推进符合本地实际的深化医改之路。全省有近三分之一的三级医院集中在成都,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便捷度、诊疗水平和就医体验,成都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据了解,目前成都共有133家三级医院,其中64家三甲医院,三级医院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行政区。为了优化资源布局,成都在高新区、大邑县等6个区(县)规划建设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高新医院、成都市脑科学医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院临床医院)等6个市级公立医院分院区建设项目,既弥补毗邻行政区域医院“互为空白”的短板,又防止“重复建设”。同时,试点开展“一卡通”“一次挂号管三天”,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联互通互认等30余项措施,提升群众就医体验。 在医联体建设方面,成都推动市、县、镇(街)医疗卫生机构主动与国家队、省队联合的同时,也推动市、县级三级公立医院积极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14个区(市)县的10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入“华西妇儿联盟”,让“华西”医疗资源直接下沉社区;医联体内建设心电、影像、检验、病理等资源共享中心,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优质诊疗服务。
目前,成都建立了各类医联体154家,基层医疗机构平均诊疗量增长了41.27%,县域就诊率达到96.4%,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来源:成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