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2月29日电(记者李春惠)为了能让深居群山环抱的村民便捷出山,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村民邓迎香带领村民历时数年,凿出一条216米长的隧道将山外世界连通,邓迎香因此得名“女愚公”。 经媒体报道后,“女愚公”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亲人、村民、社会各界怎么看她? 亲人:打隧道受得委屈、很卖力气 “为了打成隧道,什么委屈都受得。”已经在贵州省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读大一的女儿袁红梅回忆说。 打隧道中途缺少资金和炸材,邓迎香一边组织村民修路,一边寻找资助,岂料听到不少风凉话:“一个妇道人家到处抛头露面!”“拉赞助一定是想揣自己腰包!” 左耳进右耳出,邓迎香一门心思寻求帮助。外出时,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做好表率,邓迎香就叫当年只有15岁的袁红梅顶工。“那年寒假,村里同龄人都耍着,只有我一个人几乎天天洞里抠石、抬土。” “干活很卖力气。”丈夫李德龙说,打隧道时洞里点着煤油灯和蜡烛,洞里每天放炮,放完炮还要将打下来的废石装车,每天疲惫不堪,邓迎香回到家时,从头发到鞋上全身沾满了灰色粉末,两只鼻孔黑黑的。“这么累也不能休息,回家要干修补用坏的簸箕等。” “比男人有办法。”在丈夫李德龙眼里,邓迎香还是个“能人”,不仅动员了翁井全组群众打隧道,甚至调动了外村的力量。为了提高效率,她还把凿洞工作分工到户头上。“没分工之前,30个人一天才装两车废石,六十几只簸箕散在洞里没人拿。分工后一天可以装12车,簸箕居然不够用了。” 村民:她是村里的大功臣 麻怀村摆台组村民袁瑞胜当年凿隧道时已经外出打工,现在是福建一家鞋厂的“小老板”。已经连续几年没回乡的袁瑞胜今年回村过年,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惊叹不已。 “她是村里的大功臣。”今年2月10日是大年初三,袁瑞胜到县城买了音箱和各类小吃,与20多个年轻人在隧道旁搭了个台子,把写有“热烈祝贺邓迎香改变农村面貌庆典晚会”的横幅挂在高处,自发为邓迎香张罗了一台“感谢会”。他们把邓迎香请到了现场,挨个向邓迎香表达谢意。 “都是麻怀人,应该做的。”邓迎香一遍遍重复着质朴的语言。 邓迎香没上过学,仅跟过扫盲班,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好。没办法写报告,只能口述、找别人代写。去县里培训时,黑板上的字不认得,上课又不能问旁人,邓迎香就用手机拍下问李德龙。 因为不识几个字给自己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但邓迎香靠多问、多沟通为村里办成了不少好事实事。 隧道打通后,邓迎香又争取到“一事一议”扶贫项目--麻怀通村公路项目,这条接口从交通主干线“册山公路”至麻怀隧道的水泥硬化道路,约5公里长、4米宽,也是邓迎香带领村民修筑的,于2012年底竣工。 麻怀村是打工大村,每年有300人左右外出打工。在邓迎香看来,麻怀村发展没有人才可不行,村里许多人在外打工多年,有资金、技术和见识,他们能助推麻怀村发展。邓迎香挨个打电话,通过推心置腹地沟通,仅1年多时间竟感召了100多人返回家乡。 “对她有信心。”返乡农民工麻怀村麻怀组村民邓鹏说,这两年邓迎香和村里一些能人正摸索发展铁皮石斛产业,已经试种了几个大棚,前景看好。 “现在大家脱贫意愿和信心都很强。”村民简友珍说。 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邓大姐,你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为你点赞。”网民“久违了美丽的心情”说。 “没钱没机械却不等不靠创造了奇迹,值得我们学习。”网民“偶遇潘多位”说。 “她是贫困地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罗甸县委书记杨朝伟说,从动员开山凿石到如今隧道通车,村民们由疑虑到肯定,由不解到支持,共同将“天方夜谭”变成传奇。隧道贯通后对村民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麻怀村世世代代贫寒、落后、封闭的状况正快速改变。 杨朝伟说,罗甸县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山区核心区,县里还有不少像麻怀村这样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欠账多、发展受限的村子,邓迎香带领村民打隧道的实践证明,脱贫攻坚最根本、最有效还是要靠村民们自力更生、强劲的内生动力,这将大大加快贫困村脱贫、发展的步伐。 贵州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讯说,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到了啃硬骨头的阶段,可以说基层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责任。“基层特别需要像邓迎香那样不等不靠勇于担当的‘领头羊’,带领群众多做扶危济困的实事,多谋精准脱贫的良策,贫困地区有这样的好党员好干部,脱贫攻坚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