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整洁的便装,一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斜挎包,一脸依然憨厚踏实的笑容。2016年4月21日,换下南网基层抄表员的工装,“货郎电工”王炳益当上了亚勇村驻村第一书记,一切从零起步。 脱下工装,褪去了光环的“货郎电工”,在两年任期内,能否带领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走得又远又稳? 一场对峙:“货郎电工”遭遇信任危机 “我有信心能当好这个书记,但是我又怕尽了力却还达不到老百姓的期望。”当王炳益被派往亚勇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其实他的内心是忐忑的。 “老百姓对驻村干部本来并不怎么信任。”据村委会主任介绍,亚勇村前前后后也来了几届驻村干部,但是村子还是那个平静而又贫困的村子,人均收入波澜不惊。渐渐的,老百姓对驻村干部也不报有什么期望。 在大多数老百姓眼中,第一次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王炳益也没有什么不同,甚至也可能会像以前的驻村干部一样,只是一个匆匆过客。 “土地确权后,不仅可以用于流转,还能用来获取贷款资金。”王炳益指了指村委会二楼上悬挂的关于开展土地确权工作的标语,告诉笔者,土地确权对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有着重要作用,但是村落迁徙、自然繁衍等原因造成这项工作的推进困难重重。 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不好做。王炳益多次召集村里的小组长和党员开会宣贯政策,但一开始却遭遇了种种质疑和不配合。 “有时候我一天要往寨子里跑三四趟。”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打通与群众沟通的桥梁,王炳益多次主动上门,往农户家中跑。通过流利的水语和苗语与老百姓拉家常,拉近距离增进感情,同时也耐性对他们讲政策。 “现在意见已经达成一致,年底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都回家后,我们就全面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最难的关口打通了后,驻村第一书记的诚恳和真挚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支持。 一件实事:小小贫困村里的“大变化” “当抄表员和当驻村书记都是为老百姓服务,但是现在却要比以前服务的更细,更有针对性。”谈到当上驻村书记的后的心理感受,王炳益表示现在的工作很有压力,“以前只要用好电就行,现在目标是要脱贫致富。” 亚勇村共计1349人,其中贫困人口557人,占比达40%。在王炳益看来,亚勇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任何资源都显得特别珍贵。 “可是只有水泥没有沙子我们怎么办?”在一次村集体会议上,面对村民抛出的疑问,王炳益拍了拍胸脯:沙子我来想办法,你们准备好劳力就行了。 原来,今年7月份,在村里“转悠”的王炳益,发现了大量闲置堆放的水泥,细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些水泥是政府资助用于修缮村里排水渠的,但是现在过了枯水期,无法实施修缮,水泥只能暂时闲置。 “这么多水泥如果不及时用,一旦受潮,就全部废掉了。”王炳益十分担心来之不易的水泥白白浪费,他立即召集村民开会,提出了将水泥用于新增村寨活动场地,改善基础设施的想法。 7月23日,村里陆陆续续开进7辆货车,将满满的沙子运到了寨子里。村民用沙子和水泥把寨子里的空地硬化了近400平米,并对王炳益的“本事”赞不绝口。 “这些沙子是我到都柳江沿河的沙场,挨个挨个磨嘴皮讨要的。”王炳益以前在兴华供电所当抄表员的时候,经常与沙场老板打交道,乐观随和的性格和优质的电力服务让沙场老板买了他这个面子,“我跑了4个沙场,总共要得70多方沙子,自己垫了3000多元的运输费,把沙子拉到了村里。” 王炳益向村民兑现了他的承诺,亚勇村的村民也积极响应了村委会的决议,王炳益与村民们达成了新的信任默契。 村里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基础设施。村委会的财务状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 “毫不夸张的讲,以前的村委会就是一穷二白,两手空空。”村支书潘涛提起村委会以前的窘境,连连摇头。由于亚勇村村委会办公经费有限,不仅正常运转受限,而且就连需要加固年久的办公场所保证安全也挤不出资金。“王书记来之前,村委会入不敷出,账面数据是负数。” “我现在已经跑了组织部、宣传部等14个部门,总共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近6万元。”为了争取到扶贫项目资金,改善村委会面貌,王炳益打起了县政府的“主意”。虽然6万元并不是笔大资金,但是对于入不敷出的村委会而言,这无疑给大家带来了希望和信心。 一项计划:启动“抱团取暖”脱贫模式 要怎样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帮助老百姓增加收入,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自打王炳益上任的第一天,他的脑中就一直回旋着这个问题。 有一天,王炳益的弟弟从老家打来电话,开心的告诉他家里的羊又生仔了。挂了电话,王炳益突然理清了一些思路。 “2009年我和弟弟一起凑钱买了25只羊,在山里放养,现在已经发展到了200多只,还取得了政府的帮扶资金5万多元。”王炳益告诉笔者,其实他们的养殖过程并不顺利,羊群最少的时候只剩下15只,中间一度也想放弃,最后还是挺过困难,坚持到了现在。 养羊的经历启发了他,只要找对方法,然后坚持,就会有收获。 “亚勇村要脱贫致富,只有利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走养殖合作社的道路。”王炳益通过观察发现,亚勇村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合养殖,但是贫困户资金有限,只有整合资源才能降低风险,争取更多的收益。 只要能依照程序成立合作社,就能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猪仔或鸡仔等“原材料”。8月15日,王炳益专门跑了一趟榕江县扶贫办,咨询了成立合作社的相关事宜,打消了贫困户在养殖启动资金方面的顾虑。 “为什么要成立合作社,就是要取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在村里的民主会议上,王炳益号召贫困户“抱团取暖”,汇聚集体力量发展养殖,得到大家的一致赞成。 “现在城市居民很重视食品健康安全,生态养殖产品一定能有好的市场行情。”王炳益对生态养殖显得很有信心。 一个愿景:芦笙起舞庆丰收 当前,亚勇村村民以外出务工为主,伴随着国家经济下行的压力,也出现了部分外出劳动力返乡的现象。这对贫困村的脱贫致富目标来说,既是压力,也是一个新的契机。 “成立养殖合作社的计划已经通过了村里的决议,成立的流程已经了解清楚了,预计秋收后可以正式实施”王炳益告诉笔者,目前村委正在筹备合作社选址成立相关事宜。 王炳益相信,只要搭建好合作社这个平台,搞好生态养殖,就能让返乡劳动力在家门口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到时候,不仅解决了返乡就业的问题,还能吸纳更多的中青年劳力回家参与到脱贫致富的攻坚活动中来。 “我现在必须要提前跑市场,了解需求情况,联系买家。”不仅如此,王炳益还对生态农产品将来的销售问题打算起来,“将来我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发动我的‘朋友圈’为村里作宣传,扩展销售渠道。” “你来了之后,村里变得更加忙碌起来了,你们是不是要做点什么大事?”听到村民半开玩笑的询问,王炳益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憨厚的嘿嘿一笑。 利用身边的资源,为亚勇村的贫困户争取更多的可能性,尽自己的所能,带领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王炳益说这就是他心中秉持的想法。 “到时候圈里养着猪,栏里养着鸡,田里养着鱼。待到丰收的时候,老百姓们汇集到村里新建的活动场地上,吹起芦笙,跳起舞,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就很满意了。”王炳益简单的描绘着他心中的愿景,“虽然现在身份变了,但为老百姓服务的初心没有变,两年的时间很短,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的。”
编辑:刘拓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