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宜宾市屏山县柑坳村贫困户李代奎找到屏山县高欣肉牛养殖农民专合社副理事长陈良兴,“我家房子快修好了,我想把牛圈再建起来,这次我想建大一点。”“好,我马上帮你联系施工队伍。” 在这个贫困村里,有94户贫困户。去年开始,其中的50户参与到了养牛的行列中来。 不过,从购买一头400斤的“牛儿子”,再把它养到1000斤以上,需要一万元左右的成本,钱从哪里来? “我们通过借牛还牛的方法来做。”陈良兴的合作社,通过此法解决了贫困户的成本问题。去年,在借牛还牛的基础上,合作社还得到了扶贫资金的倾斜,用扶贫资金股权量化的模式,让借牛还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贫困户的收益又多了一重保障。 □本报记者 唐泽文 从5人到50户 专合社帮扶的路一波几折 陈良兴的合作社,如今能达到年出栏肉牛300多头。 但他对此并不满足,扩大产能是他现在的主要方向。“我们打算把非贫困户也拉进来养牛,近期目标是将产量翻番,再增加300头左右的年出栏量。” 不过,当初借牛还牛的模式在启动时,不管是陈良兴还是贫困户,都没有现在这样高的热情。 “一开始,贫困户担心养不好,还不起牛。”柑坳村扶贫驻村工作组副组长罗刚说。 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由陈良兴等五人自筹资金400万元建立,专业从事肉牛养殖。 借牛还牛的模式很简单,贫困户提供场地并进行喂养,合作社负责修建圈舍和提供“牛儿子”及饲料,进行技术指导。“牛要是没养好怎么办?”这是探索之初很多贫困户不敢尝试的主要原因。 “不管养成什么样,10个月后,我们都回收,并且按照每头1800元的标准发工资。三年后,牛圈归养殖户所有。”陈良兴这样的承诺,才让贫困户安了心。“我们发给他们养的都是架子牛,从技术上来讲很好养,一般很难出问题。” 怎样既能带动贫困户发展又能让合作社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这是宜宾市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这时,兴文县大同村的股权量化模式带来了新的经验。 大同村将产业扶贫资金200万元投入到连天山生态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以股金的形式量化到233户贫困户,贫困户则直接享受股权的分红。“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贫困户中的‘三缺户’(缺劳动力、缺资金、缺技术)开展的。”宜宾市扶贫和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柑坳村,这种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延伸。 20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陈良兴的合作社,合作社以1万元一股全部量化到贫困户,“三缺户”每户6-8股,其余每户3.9股。每股每年有500元的保底分红,同时这部分资金也用于为贫困户购买可以借的“牛儿子”,扩大规模,提高收益。 不过在这个节点上,陈良兴却打起了退堂鼓。 在他看来,这一定程度稀释了他在合作社的股份。“算账要算大账,这能扩大合作社的规模,最终落在自己手里的钱,肯定会变多。”在罗刚等驻村干部的开导下,陈良兴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 未来目标 建立自己的“牛帝国” 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牛郎帝国”。“这是我们要打造的品牌,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打响品牌的第一步,是需要构建完善的肉牛繁育基地,为此,今年合作社引进了30头能繁母牛,分配给了技术比较成熟的几户贫困户。“我们原来都是向外购买‘牛儿子’,今后能繁母牛成体系之后,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产业的附加值。”罗刚说。 贫困户郭元海就认养了几头能繁母牛。“虽然养母牛的周期要一年多,但是从长久来看,获得收益要远高于之前的两倍。”前不久郭元海又新修建了15头牛的牛圈,加上之前的10头牛,今年他的产量将达到25头。 罗刚算了一笔账,目前肉牛养殖产业的产值占到全村总产值的15%左右,随着能繁母牛的进入以及肉牛养殖的扩大,这个比例近期可能将再增加一倍。 既然要扩大产能,自然也需要进一步加大养牛风险防范力度:一方面合作社统一对肉牛进行疫苗防控,另一方面,专门为肉牛养殖购买了保险,一头牛280元的保险,县财政补贴210元,专合社承担70元。 在品牌建设上,柑坳村也已经有了一些成效。“牛郎帝国”品牌商标注册,并与重庆、深圳、上海等10余家肉牛加工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有效杜绝了牛多卖不出、资金收不回、资金回笼慢等问题。 同时,合作社借助农村淘宝,搭建了直销、直供、分销、预售等新型销售平台,进一步打开了农户与市场对接的窗口。 下一步,屏山县还将通过“人才走基层”和“专家人才扶贫攻坚乡村行”活动,以肉牛养殖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为载体,邀请三名畜牧专家实行定点指导。 不过对于肉牛产业在精深加工的拓展上,柑坳村却并不太着急。“精深加工需要大量资金、渠道和品牌效应,我们先把养殖业做大做专业,之后再探索进一步的发展。”陈良兴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