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杏林镇  as  华州区杏林镇

村书记王斌云:64村贫困户为啥签名画押留他

2016-11-30 11:39 海东时报

  走访贫困户

  11月24日上午,记者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庄乡台集村精准扶贫工作站,被驻村第一书记王斌云办公桌上的一份“特别申请书”深深打动。该村64户村民在两页纸上密密麻麻签字画押,强烈要求驻村第一书记王斌云和扶贫工作组干部张洪福留下,继续在台集村驻村一年……

  如此之多的村民联名签字画押,申请挽留驻村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组干部的事情,在全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尚属首列。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情结和初衷让王斌云和张洪福赢得了村民如此厚重的信赖和眷恋呢?其中究竟又蕴含着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

  沿着王斌云和张洪福到该村帮扶脱贫的足迹,一路上洒满的心血和汗珠清晰地记录下了他们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帮助该村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向勤劳致富道路;全面调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帮助的扶贫心迹。

  背着药罐踏上扶贫路

  走进王斌云的宿舍,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刺鼻的中药味。刚刚服用了中药的他砸吧着嘴里的苦涩一脸憔悴,仍然坚持在伏案工作。采访的话题也就此开始:“你病成这样还坚持工作究竟为了什么?”

  王斌云笑着回答得很干脆:“啥也不为,只为了让村里的64户贫困户脱离贫困,让他们过上富裕的好日子……”

  民和县大庄乡台集村地处干旱山区,山大沟深,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贫瘠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广种薄收还要看老天爷的脸;贫穷的“魔影”始终困扰着这里的村民,让他们世代不得不面对温饱问题。迫于生活的压力,全村原有的168户村民中,74户已经远走他乡,到海西诺木洪、甘肃花海等地另谋生路,还有94户467人依然坚守在老村庄里维持生计。

  2015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山大沟深的台集村。10月初,海东市广播电视台新闻部副主任王斌云和他的同事张洪福,带着组织赋予的脱贫攻坚使命,受命第一书记牵手台集村,开展为期一年的驻村帮扶工作。台集村村民贫困比例非常之大,达到了70%左右,这在海东农村中十分少见,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并且发展潜质一无所有,底子十分薄弱,实现脱贫谈何容易?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扶贫攻坚的圣神使命使他别无选择,肩负起使命,做台集村脱贫致富领头人是唯一的选择。

  就在他准备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决心要让台集村变个样子,让台集村村民换个活法的时候,他感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严重不适,几乎无法坚持工作。后来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严重的糜烂性胃炎,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是,台集村村民们迟疑的眼神促使他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他需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能行。特别是他深知万事开头难,他不能倒在起跑线上,依然背着药罐踏上了扶贫路,回到了台集村。

  由此,王斌云也多了一个“药罐书记”的头衔。

  王斌云(左)在工作

 

  扭转思路走好扶贫路

  顶着这个头衔,王斌云按照“五必看”要求,逐户走访,挨家摸底,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五户求证法”,即在入户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对摸底结果向5户以上的本村农户求证,最后从常住本村的89户467人中精准识别出贫困户64户336人。

  事实证明,王斌云探索出来的“五户求证法”公正科学,以此识别的结果和最终村民大会投票的结果基本一致,以至于在后来的识别登记造册、扶贫政策落实中没有出现过任何上访、告状、闹事的现象。这不仅让王斌云在扶贫路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鼓舞。他总结出,只要横下心来想方设法干,没有干不成的事,也没有干不好的工作。

  这得益于王斌云驻村以来的接地气。无论事大事小,王斌云都会召集村干部、村民们坐到一起开个会,原本不爱开会的村民们竟然十分喜欢开会,什么村民代表大会、两委会、村民大会召之即来。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每每开会言之有理,讲政策、摆问题、说实际、出点子,会上说的会后做,会上定的会下抓,关键是能说到做到,能真抓实干。对此,王斌云自有见解。脱贫致富先要把群众的思想工作做通,要和群众通过沟通达成一致才行,不然就是两张皮,群众想什么自己不知道,自己干什么群众不理解,那就会寸步难行。

  基于这样的工作出发点,王斌云十分重视群众观念的转变,大多数时间用来讲政策、说道理,让村们明白脱贫致富关键还得靠自身努力。目的就是通过“洗脑”,先让群众“脑袋”脱贫。其次寻求产业支撑。台集村除了那1600多亩干旱山地,几乎再找不出什么产业支撑,但是他坚持因地制宜,将发展养殖业作为主导扶贫产业咬住不放。王斌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只母羊一年产4只羔羊计算,从产羔羊的第二年起,养一只母羊,每年都有4只羔羊出售,每只羊按600元出售价计算,4只羊就是2400元,除去1000元的饲料费和400元的人工费,那么养一只母羊的年纯收入就是1000元。同时用上自家种植的玉米秸秆,养羊成本会大幅降低,收入也就增加了。真是养殖扶贫产业的兴起,带动的将是农民收入的增加。目前,全村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1100亩,占到耕地面积的68.75%;羊饲养量达1000多只,比去年翻了近一倍;牛饲养量118头,比去年增加1.95倍。预计今年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比去年的2760元将增加1240元。

  这样的增收账,王斌云在驻村入户调研时,也曾不止一遍地算给老百姓听。思想转变了的村民说干就干,从今年7月份开始, 61户贫困户率先申请建设家庭牧场,目前已全部建设完成,部分已经开始进羊饲养。同时,在50万元农村互助资金的支持下,该村50户贫困户和10户非贫困户自愿申请贷款,从甘肃武威购进西门塔尔良种肉牛饲养,并朝着“一村一品”的方向发展。

  贫困户签名画押的申请书

  不忘初心 守望扶贫路

  王斌云在打造好养殖扶贫这一主导产业的同时,坚持将党中央的精准扶贫政策与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老百姓的发展意愿结合起来,协调安排104人参加驾驶、拉面等技能培训,为他们外出打拼提供了一技之长。并且抢抓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的难得机遇,在大庄乡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为台集村争取到了总投资120万元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危房改造、新建大门基本实现常住家庭全覆盖。同时投资40万元新建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投资65万元新建1500平方米的群众活动广场。

  王斌云还从自己所在单位和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对口帮扶单位争取帮扶资金10万元,弥补建设资金不足问题。为了修建出农户满意的大门,他还到周边其他地方考察,拍了上百张壮阔大门成型图片让村民们参考选择,大门颜色、样式选定后,他又带着村民代表到大门制作商那里谈价格。为看不上电视的贫困户解决了15台液晶电视机,还发动所在单位同事与贫困户结对帮扶,为困难群众解决救济面粉5吨……这些点点滴滴的帮扶资助,也让台集村在精准扶贫路上多了一份温暖。

  类似为民办实事的例子举不胜举。村民马拉拉一边洗菜一边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们每天还要花2个小时到沟岔深处的一股泉眼中用牲畜驮水吃,现在这样的苦难日子算是熬到尽头了,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通到了院子里……王斌云驻村一年,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海学玉感慨说,今年的台集村一年干了五十年的活。

  对台集村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每一个村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王斌云磊落待人处事的作风赢得群众一片好声音,就连在精准识别中被取消低保的村民白旭也竖起拇指点赞不已,他认为王斌云为人磊落,做事公正,大家都很服气。今年10月份,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组驻村扶贫刚好满一年,一些乡镇的第一书记有了调整。知道这样的消息后,村民们担心他们的第一书记王斌云也会被调整,大家便联名上书请愿,希望他俩留下来再扶一把村里的贫困户。

  看着摁着64个枚红手印的请愿书,王斌云告诉记者,那64枚红手印,承载的不仅是厚重的党群干群关系,更是台集村的老百姓对扶贫工作的肯定,他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