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他被选派到遂川县双桥乡潭溪村担任“第一书记”后,不急于“亮剑”,也不忙着和村干部匆匆定规划、铺摊子、烧起“三把火”,而是耐心入户谈心,细心调查摸底,汇报争取支持。直至2016年5月,在他的努力推动下,潭溪村采取了“四+”模式运作,将皇菊作为脱贫致富的产业,并大获成功,引来《光明日报》的关注,中国新闻网、网易新闻等国家级媒体纷纷转载,在初冬“火了一把”。 这下,老乡们记住了这个有点胖墩、网名“高乐高”的好干部,他就是遂川县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的高凌云。 潭溪村是2016年定点帮扶贫困村,全村尚有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缺技术、缺劳力,个别因病致贫返贫,如何找到合适的产业带动,颇费思量。 走访时,有贫困户反映想种植黄桃,高凌云此前在戴家埔乡戴家埔村担任“第一书记”,曾了解到黄桃一般生长于400米至1400米深山中,并不适合低海拔的潭溪村。也有群众建议种植杜仲、厚朴等,学医的他告知药材种植周期长、见效慢。 此时,村支书冯芳厚想起,村民刘群从2011年开始种植并注册了“双桥鑫皇菊”商标,还积累了一定经验。高凌云在市药监局工作10余年,对中药材及行情前景比较了解。 经过反复权衡,大家认为还是皇菊比较合适。首先,潭溪村山水环抱,空气清新,气候土壤条件十分适宜。其次,为了保证原始品质,皇菊要原始柴火烘干,要一朵一朵摆放好,潭溪是林区乡,就地取材且资源充裕。再次,潭溪村贫困户80%是由于因病致贫、返贫的,家中普遍缺乏青壮年劳动力,皇菊种植是轻体力农活,种植、采摘老少妇孺都可上阵。 反复调研后,在他的提议下,班子召开专题会议,同意在贫困户中推广皇菊。 事没有一帆风顺。在是否成立专业合作社的问题上,刘群和部分村干部流露出一丝担忧。由于常驻村里,高凌云第一时间掌握了动态,通过耐心解释,告诉村民成立合作社是规化运作、做大做强、多方获益的有效途径,他们才解开“疙瘩”,于当年8月成立了井富皇菊合作社,之后也一直运转正常有力。 在发展皇菊产业过程中,高凌云积极争取各级支持,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主要领导多次到村,还为贫困户垫付了前期全部投资;帮扶单位遂川县科协和质监站各帮扶3万元助力;当地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到基地,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贫困户缺劳动力,高凌云也是积极想办法。罗奕坊83岁,两个儿子均在外务工,分配到名下的皇菊无力照料。他和村干部沟通,村支委的罗良兰二话不说,主动承担所有劳动,拖儿带女,全家齐上阵,实在没空就出钱请人帮忙。像这样“党员+贫困户”的例子在该村还有不少。 实践中,皇菊种植也摸索出一套方法:“1+”种植大户+贫困户,即种植大户负责种苗、种植和技术管理,贫困户负责投入劳动力,在大户的指导下开展规范种植;“2+”帮扶单位+贫困户,即帮扶单位无偿提供贫困户种植所需资金;“3+”合作社+贫困户,所有贫困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销售、统一管理;“4+”党员+贫困户,即党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劳动力等问题。 2016年11月初,正是皇菊丰收季,一朵朵一簇簇相拥成团,基地“遍地尽带黄金甲”,名不见经传的潭溪村声名鹊起,迅速火遍遂川,一波波赏菊人、媒体人、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微信朋友圈被皇菊刷屏,成为一道风景。 皇菊的丰收也给贫困户带来实实在在收益,每亩平均收入5000元左右,加上土鸡养殖、光伏发电、井冈蜜柚种植等帮扶,2016年预脱贫的16户贫困户脱贫已毫无悬念。
谈及任“第一书记”的看法,高凌云直言,众人拾柴火焰高,有点小成绩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自己只是尽了绵薄之力。脱贫攻坚缺了产业支撑不行。近年来,随着工作不断推进,扶贫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由“输血”式转变为“造血”式,由救济式转变为开发式。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扶贫从一次性变为可持续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