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代陈伟)近日,国家文物局《关于印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物保函〔2014〕651号)公布,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项目第一批实施名单。据悉,目前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有270个。此次保护项目于今年5月启动,首批被列入保护项目的共50个传统村落,四川省仅有的2处全部来自泸州,除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外,古蔺县二郎镇红军街也成功入选。
泸县地肥水美,人杰地灵,环境优美,历为川南富庶之地,早在宋代就已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至今留下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宋墓、龙脑桥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雨坛彩龙,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融汇了外来的先进文化给泸县民居建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在泸县方洞镇境内星布棋落地分布着古墓葬、石刻等10余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井31眼,古寨、古桥、和古街等,庄园48座。至今仍存有横房、厅房、华洞、王坳、车山等10于处保护完好的庄园组成的民居建筑群。在众多民居中,其中又以距泸县方洞镇所在地近2公里的王坳村境内的屈氏地主庄园规模最大且保存较为完整,可媲美成都大邑刘文彩地主庄园。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泸县方洞镇王坳村地处四川省与重庆市交界地带,是泸县、隆昌县、荣昌县三县交界之处,在过去是三不管的地方,匪患丛生,当地县令鞭长末及。清朝任知事的屈氏子孙屈应选请来地理师,在这个地方建起了规模宏大的屈氏庄园。庄园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09-1845),距今约160多年历史。占地30亩,有4座雕楼,大小花厅、天井48个,房屋180间,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恢弘壮观。是集明代、清代和民国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川南典型建筑,成为具有历史意义和建筑价值的中西文化结合的活教材。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其继大邑刘文彩“收租院”之后成为四川第二个阶级教育展览馆而名扬巴蜀,被誉为“川南民间建筑精粹”。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屈氏庄园体现了近代社会上层在四川生活的形式和风貌。屈氏家族从清代道光年间至1916年,历经几代人的营造,建成占地30余亩的屈氏庄园。庄园及庄园遗存的实物和文献资料,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集中反映了近代泸县(泸州)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和变迁,是近代中国农村的一个侧影,是屈氏家族物化了的生活方式,因此,在近代史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为认识和研究四川近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建筑民俗提供了重要的解析场所。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同时,屈氏庄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宗法伦理思想。庄园共一房间180间,它的布局凸显了清末民初四川地区的尊卑之礼、长幼之序、男女之别、内外之分等宗法伦理思想,为研究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提供了生动的实物资料。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再则,屈氏庄园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由于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北方经济逐渐南移,中原文化开始注入南方,长江流域文化在吸收北方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化,屈氏庄园正是这种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建筑群南北兼融、中西结合,形成自己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观,它是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构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繁华。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此外,屈氏庄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庄园坐西南向东北,后靠五仙山,侧依濑溪河,整体布局似一艘大船,后花园花山如船尾,前花园为船头,石牌坊如巨帆,寓意“一帆风顺”。屈氏家族当年选择在此地安居,是期望通过住宅与地形地物的某种暗合,获得通达顺利的运道。 屈氏庄园的建筑则体现了近代四川的科学技术水平。据庄园碑刻记载:庄园是因盗匪四起而筑雕自卫。其外围封闭,墙体监固厚实,雕楼高大,防卫设备齐全,无处不贯穿着一种防御的理念,表现了传统民居的内向性。建筑为砖木结构,经100年风吹雨打甚至炮击而屹立不倒。它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本身在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和当地地理环境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我国工匠的建筑技术水平和智慧,是我国近代军事学、结构力学、物理学、几何学、材料学、建筑学发展的实物例证,为今天的建筑提供了发展与创作的资源。 泸县方洞镇屈氏庄园(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