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载砥砺奋进,70载春华秋实。 玉溪地处滇中腹地,辖两区七县,因水而生、因水而美,是闻名四方的聂耳故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高原水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玉溪市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谱写了壮丽的发展篇章。 经济总量连年翻番 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玉溪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综合实力又弱又小。7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1952年,玉溪地区生产总值只有0.66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5.1亿元,从不足1亿元到5亿元,玉溪用了29年的时间;从5亿元到10亿元用了6年;再次翻番达到20亿元用了3年。之后,玉溪凭借烟草工业取得的辉煌成绩,经济经历了一轮爆发式增长,1991年至1998年,经济总量从47亿元增长到327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2%,2007年突破500亿元,2012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18年接近1500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0多倍。 1952年,玉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70元,到1978年达到325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伴随着经济总量迅猛扩张,玉溪人均GDP也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018年,玉溪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64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27.9倍,年均增长8.8%。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61.4倍,70年间年均增长7%。 20世纪90年代,玉溪市修建了中国西南第一条六车道高速公路——昆玉高速,全国第一条地方性铁路——昆玉铁路。如今,随着“五网”建设进程的加快,境内10条高速公路建设顺利推进,呈澄高速、晋红高速、武易高速已建成通车,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2公里。2017年玉溪进入高铁时代,半小时可抵达昆明,动车直达郑州、杭州、嘉兴,正加快建设的泛亚铁路东线、中线在玉溪交汇,5座通用机场已在规划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将更加完善,市民多元化出行将更加便捷。 物质条件极大改善 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透视70年来老百姓消费轨迹的变化,看到的是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玉溪城乡居民消费实现了“三步跨越”——从生存型转向温饱型,再由温饱型转向小康型。 改革开放之初,玉溪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接近60%,到2018年,恩格尔系数下降到26%以下,市民消费能力大幅提升,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市场需求持续旺盛。2018年,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76万元和1.43万元,居全省前列,70年来平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长,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玉溪是全省唯一没有贫困县的州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13%,全面小康指数达到了西部标准的92.14%,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5.4岁,成为全省幸福指数较高的地区之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玉溪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玉溪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连续翻番;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生存型消费稳步转变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50元,是1983年的80.4倍,平均每年增加1062.3元,年均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64元,是1958年的419.5倍,平均每年增加237.2元,年均增长10.7%。 1952年,玉溪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1万元,人均储蓄0.9元,到了2018年,玉溪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76亿元,人均储蓄3.7万元,分别年均增长18.5%、17.0%。 玉溪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十佳休闲生态宜居城市、中国最适合养老的20座城市之首等称号,玉溪人民过上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宜居生活,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 近年来,随着“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的全面推进落实,全市436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路(油路)、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深入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使农村住房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居民满意度幸福感稳步提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转型发展成效明显 在70年的岁月里,玉溪从一个农业市迈入了工业强市的行列。三产结构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玉溪的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巨大变革,并且正向着“三二一”的方向迈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玉溪是个典型的农业地区,工业基础更是“一穷二白”。 1952年,玉溪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0.7:6.7:32.6,是典型的“一二三”结构。到了1977年,玉溪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开始超越农业。伴随着工业的长足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老大”变成了“老二”。 新中国成立至今,玉溪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1978年的36.8:40.4:22.8“二一三”结构调整为1993年的14.3:69.9:15.8“二三一”结构,标志着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状况得到根本扭转,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基本确立。2018年,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0:51.3:38.6。 1952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仅295万元,到2018年达到680.1亿元,年均增长14.2%。 玉溪培育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现代化大型烟草企业红塔集团,实现了群众脱贫致富,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经过70年的发展,玉溪初步形成了以烟草业、矿冶等传统产业为支撑,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及食品业、新能源新材料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70载物转星移,70载如歌岁月。一串串数字客观展现了70年来玉溪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激励玉溪人民更加发愤图强,担当作为。玉溪人民将以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进步,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造文明美丽和谐城市,继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再创辉煌。(贾云巍 /文 通讯员 曾永洪/图) 玉溪地区生产总值 1952年0.66亿元 2007年突破500亿元 2012年迈上1000亿元台阶 2018年接近1500亿元 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2641元 70年间年均增长7% 1952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仅295万元,到2018年达到680.1亿元,年均增长14.2%。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万元,是1983年的80.4倍 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万元,是1958年的419.5倍
责编: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