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后,都江堰市南店新村美丽宜居新风貌。资料图 “墙上地面都是干净的瓷砖,独立的厕所门、便利的冲水箱,厕所设施方便卫生!”初春,一群游客走进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除了风光秀丽的万寿山和波光潋滟的万寿湖,村内清洁的如厕环境更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就在游客为万寿村如厕环境焕然一新惊叹的同时,在蒲江县明月村,前来游玩的成都人李军看到,村里农家乐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后再经村人工湿地内的植物“净化”,才流进附近的河道。 清洁的如厕环境、清澈的村内河流,这都得益于四川省坚持因地制宜、抓点带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治工作开展后,四川省一点一滴啃下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的“硬骨头”,一步一步探索出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建管经”,不断把乡村更美的愿景变成现实。 锁定一个目标:建设农村美丽家园 “我们的乡村,就是人们喜欢的样子。”在春光明媚中,家住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的龙敦仁,一边给自己院子里的花圃浇着水,一边哼起了自编的调调。 “以前呀,农村基本是鸡鸭遍地爬,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用露天旱厕,娃娃们过节回来都很不习惯,更别奢望城里人来耍了。”龙敦仁对村里以往的脏乱环境记忆犹新。“现在不一样了,外面道路漂漂亮亮,屋头院子干干净净,生活安逸的很呢。”龙敦仁说。 如今村里优美的环境人人喜爱,可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之初工作推进却格外艰难。 “活了几十年,农村哪家哪户不是用旱厕嘛?”“垃圾这堆扫完了,那边又堆起一堆。”“污水不排河沟里排哪里去?”面对村民这样的疑问,星光村村干部们轮流走访村里的村民召开院坝会,向有疑虑、不信任的群众一一做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才逐一推进下来。 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这既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人民的期盼。作为农业大省,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之初,四川就把“不辜负老百姓的期待”放在首位,锁定“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这一目标推进工作。 2018年初,《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实施方案》率先出台,剑指农村污水收集、处理和工程运管全过程。随后,“1+5”工作方案陆续出台,锚定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村庄清洁“五大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在“五级书记”一起抓的高位推动和农业农村、发改、财政等6个部门的联合推进下,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四川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5%,91.9%行政村生活垃圾、58.4%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全省176个涉农县(市、区)、2.95万个行政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 聚焦一条路径: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推进 “欢迎来我家上厕所”,这是雅安市石棉县栗子坪乡公益村毛珍芳的口头禅。2018年,她在全乡率先推倒土旱厕,建起水冲厕所,引来村民参观。随后在每户改厕补贴1200元的政策鼓励下,石棉县陆续全域开展改厕行动。 试点成功,是不是就可以省内全域推广呢?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非一蹴而就。四川地形地貌复杂,高原、山区、丘陵、平原并存,各地发展阶段也不一样,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这场攻坚战中,如何安排不同地域的“战略”和“战术”? 破局从差异化施策开始。根据各地自然环境、区位现状、居住条件、经济基础等情况,四川把全省183个县分为20个一类县、81个二类县、82个三类县,因地制宜分类确定整治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坚决防止劳民伤财、好心办坏事。 在条件好的地区全面推进整治工作,同步注重整体风貌提升和乡村旅游发展;在条件一般地区集中整治垃圾污水和改厕改圈等突出短板;在大小凉山及高原藏区等深度贫困地区以干净整洁为基本要求。 以厕所革命为例,四川省一类县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4%、二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1%、三类县卫生厕所普及率平均增幅13个百分点,行政村基本建有一座以上农村公厕。不少农村千百年来“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的如厕环境彻底成为历史。 试点示范带动面上推广,让土壤适宜的“盆景”变成广泛覆盖的“风景”。彭州市、蒲江县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改厕模式先后成为全国农村厕所革命典型范例。 铺展一幅画卷:打出严把质量和放活管理的“组合拳” “现在村里干净整洁,看着舒心,一吃完饭就想出来遛弯。”早饭后,趁着日头好,广安岳池县白庙镇郑家村村民刘六平就带着孙子出门了。他说,之前村里又脏又乱,垃圾满天飞,根本不想出门。 郑家村变化的背后,是岳池集中整治和长效保洁的坚持。该县将每月27日设立为集中清洁日,并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促进村庄清洁常态化。 和郑家村的“责任书”相似,年度清洁卫生公示栏挂在了德阳市罗江区鄢家镇星光村六组最显眼的一面墙上,公示栏里每户“优良中差”考核结果清晰可见。鄢家镇党委书记肖勇介绍,该村开展“做得好不好,微信扫一扫”网络监督活动,“那么多双眼睛看着呢,可不能丢人。”村民龙敦仁笑着说。 用常态化、激励化换来村美民乐的,正是四川围绕农村人居环境常态长效的一个抓手。 围绕农村人居环境常态长效,四川将一个“严”字贯穿始终。从监管质量开始,四川明确县级主体责任,所有管网建设设施设备实行目录制管理,确定专人专门机构把好质量关。 质量监管出重拳,管护层面出长拳。2018年起,先后制定出台多项指导意见,剑指探索建立保洁员配备、供养、管理、考核等机制。最终,通过“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村民筹一点”方式引导农民群众筹资投劳参与管护,明确将“门前三包”清扫垃圾等纳入村规民约,并以“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创建活动,不断促使村民环境共识外化为行为自觉。 组合拳之下,四川农村画出一道道不断向生态文明跃升的轨迹。
据了解,巴中市恩阳区、丹棱县、西充县,泸州市江阳区、理县,成都市郫都区等十个县(区)被评选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数量居全国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