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步紧逼 新华社发
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目前已超过两亿,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激增,造成久久难解的养老困局。今年两会上,养老依然是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和重庆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发展老龄事业”,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何平 农村养老问题突出 四招入手解决 本报北京电 (记者 张珺 张莎 杨帆)“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城乡居民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农村!”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何平特别提到了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并建议从四方面入手解决。 何平说,巫山县在工作实践中发现农村老人养老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是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较弱,存在床位缺口。其次,农村养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敬老院经费运行困难。同时,养老保障制度有待完善。尚未建立与物价涨幅相适应的养老金增长机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部分补贴制度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农村老人应如何养老?何平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建设社区托老服务点,为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老年教育、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强老年护理专业队伍建设,逐步提高从业人员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将各类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实行持证上岗。四是进一步完善老年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物价涨幅相适应的养老金增长机制。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 推进“医养结合” 养老模式 本报北京电 (记者 李幸 戴娟)“银发浪潮”汹涌而来,对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体系都带来巨大挑战,特别是如何有效解决庞大的慢性病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对此,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建议: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医护养老院”,把医护养老院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减轻社会和老人负担。 “目前,我国养老以居家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为辅。而传统的养老院功能单一、设施简陋,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护,不能满足慢性疾病老人对医疗、护理和康复的需求。”任国胜告诉记者,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老龄产业的发展,鼓励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去年9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此意见明确提出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力推的发展方向。”他说。 任国胜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老人都有这样的期盼:现在还能跑医院看病拿药,以后跑不动了,谁及时送我们去医院?所以就想找个有专业医生、护士的地方去养老。 “目前老人面临的养老之困,已从单纯的养老院"一床难求",转变为期盼入住护理型养老院。”任国胜委员说。 医疗、养老如何有效结合?任国胜提出可由卫计委创新推出一种有医疗功能的养老院—医护养老院。 "医护养老院"不同于医院和护理院,其主要服务于有慢性病的介助、介护和自理老人。因此,要明确专业设置、人员配置、设备配置和房屋要求等。专业设置也要结合老年慢性病患者需求,建议包括全科、老年科、护理和康复等专业等。”任国胜说。 此外,他还建议人社部对“医护养老院”建立独立的报销体系,医疗活动(全科、老年科、护理和康复等)纳入医保报销,生活费、床位费则自付。这样,既可以避免有慢性病的老人小病住进医院或护理院,也有利于在大医院治疗已结束、只需护理和康复的老人转到“医护养老院”,实现医疗服务、护理服务、安养的有机结合,节约优质医疗资源,减轻社会和老人负担。 全国人大代表、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 打造生态养老全产业链 本报北京电 (首席记者 张莎 记者 杨帆 张珺)“银发浪潮袭来,既是重大命题,也是商业机会。”全国人大代表、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认为,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除了有赖于市场的需求、资本的涌入、企业集群的形成,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还是政府的重视和引导。而在巴南区,政府对生态养生养老养心产业的重视,体现得尤为鲜明。 李建春向记者介绍,依托独特的生态,巴南区正在打造养生养老养心的全产业链。所谓全产业链,就是要布局所有相关产业,不光是养老地产,还包括护理学院、老年健康管理中心、老年科技产品研发、老年大学,并与国际养老保险(放心保)接轨,打造养老金融体系等等。 目前,巴南区已编制完成《生态养老养生养心产业专项规划》,一批养生养老养心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中。预计3年内,即可形成一个功能齐备、产业链条完善的养生养老养心基地,可吸引市内外的老人前来养老。 李建春认为,贯穿养老全产业链始终的是必须尊重养老产业的规律。第一,要明确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的休闲养生,不能随便搞个生态体验旅游就标榜是在做生态养老产业;第二,要注意养老产业市场细分,如按老年人类型可分为自理型、半护理型、全护理型、临终关怀型,按收入可分为低端养老、中端养老、高端养老和涉外养老。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要根据市场来确定投资规模和商业模式,不能随便上项目。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 完善老年人 精神赡养配套制度 “人越老越怕孤独,老人的精神满足需求远比物质需求更为强烈。关注老人的精神养老,也是关注我们每个人的未来。”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提出:要完善老年人精神赡养配套制度,给予老年人更多精神抚慰。 彭静在调研时发现,不少子女认为,让老人不愁吃穿就是尽了孝道。所以,一些子女将老人送往养老院后就撒手不管了,更有甚者,虽然和老人同住一个城市,但几年也不去看望。 去年7月,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该法将精神赡养首次纳入法律范畴—“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但彭静认为,尽管精神赡养问题因此实现了立法的突破,但目前法律的规定仍停留在原则层面,比如社会保障体制区域割据、基层自治组织功能缺失、配套支持机制和制度缺乏等问题,导致精神赡养缺乏制度保障。 为此,彭静呼吁从以下4个方面探索建立鼓励和支持精神赡养的配套机制:一是完善节假日制度,以推动老年节进入法定节假日为契机,并逐步纳入法定节假日安排;二是以团中央牵头,探索建立异地就业子女参与志愿服务、父母所在地志愿者优先提供养老服务的机制;三是借鉴新加坡、韩国等国经验,探索实施与老年人同住一定年限的子女住房(购房、租房)补贴机制的可行性;四是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为独居老人配置呼叫仪,有紧急情况可迅速接通呼叫中心和亲属,经费可通过家庭自筹、慈善捐助、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解决。 此外,地方政府要积极推进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切实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针对性、因地制宜地解决好社区养老服务的机制、人员、项目、经费等具体问题,不断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 她还建议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跨省迁转和结算等方面的操作细则。同时,尽快实施银行养老金账户异地取款手续费的财政补贴机制,以解决老年人异地养老的医疗保障和养老金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周琦 让家庭医生当居家老人的 “健康守门人” 本报北京电 (首席记者 张莎 记者 张珺 杨帆)作为来自医疗机构的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肿瘤医院院长周琦非常关心老年人的看病问题。她说:“在社区里,有很多人需要就医指导和健康咨询;还有很多老人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一旦生病,面临送医、陪护等诸多难题。我建议建立家庭医生制度,让家庭医生担当他们的"健康守门人"。” 周琦说,按WTO和国际家庭医师组织要求,平均每2000人口应配备1名家庭医师,而目前,我国经过正规培训并注册的全科家庭医生数量极少,家庭医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还没有完善的家庭医生培养和管理制度。 她建议,循序渐进推进家庭医生社区首诊制度。首先,实施对象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特定人群起步,逐步扩大范围;其次,可以采用多种模式,如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采取严格首诊,对一般人群采取引导首诊;家庭医生和服务对象可以采取契约制,农村地区由乡村医生担当。 周琦说,为保证家庭医生能更好地为社区老年人服务,二、三级医院应与一级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321”协同服务关系,明确二、三级医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疑难疾病、复杂疾病的诊治上提供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同时也为双向转诊建立“绿色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