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造林兴果与精准扶贫有机对接,实现造林兴果与精准扶贫两不误?今年以来,甘肃省清水县在“兴林、强果、富民”的发展目标中,在“修梯田、建果园、覆全膜、调结构、促增收”的发展战略上,开拓创新,将林果产业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使全县32万人搭上了“林果脱贫”的快车,实现了以林脱贫的造林新格局。 构建新的林业体系 科学谋划“脱贫林” 7月25日,记者慕名走进清水县白驼镇化岭湾村核桃扶贫示范园,错落有致的园区内,年前新栽的核桃树已绿叶绽放,点缀着贫困户的山前屋后,园内套种的春油菜和各种小杂粮已收割完毕。随行的清水县林业局局长金海亭介绍称,该县在产业发展上,不以地形地貌规划产业发展基地,不搞政绩,而是选择一些贫困村进行产业扶持培育,推动林业项目向贫困村聚集、惠民资金向贫困户倾斜、技术力量向扶贫村加强。白驼镇化岭湾村涉及贫困群众1280人,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适宜发展山地核桃,经征询群众意见和项目可行性论证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后,镇村两级干部深入农户家中,以两学一做为抓手,大力宣传发展核桃产业的前景和经济效益,增强村民建园的积极性。依托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该县修建的5000亩高标准梯田,被规划发展为核桃种植示范基地,横跨化岭湾、芦子湾、姚黄、小庄、寺湾里等5个湾场,几乎包括了园区周边所有贫困户,如今,以林脱贫、以林致富的现代造林格局在当地悄然形成。贫困户参与了园区建设,不花一分钱,就成了园主,成为产业的第一受益人。 据悉,在这一利好政策引导下,该县在稳步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时,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发展核桃果材兼用林为重点,全力推进核桃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林果建设齐头并进,牢牢抓住建设60万亩干鲜果基地不放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成了白沙乡西灵山、永清镇石沟河流域、王河乡响水河流域等6个五万亩优质核桃示范基地,确保实现“人均两亩园,收入上万元”的产业脱贫发展目标。至目前,已累计发展干鲜果53.89万亩,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生态扶贫示范点 精准脱贫“拔穷根”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清水已呈现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果园的农林产业格局,建成了一批果树专业乡村,培育形成了“清水核桃”、“花牛苹果”等一批农特产品品牌,总产值达6亿多元。为进一步使全县扶贫工作精准、快速推进,该县因地制宜,以打造蒲魏梁流域生态扶贫示范点为突破口,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参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快西北部浅山区脱贫致富步伐,工程规划造林建园总面积21745亩,其中,核桃建园面积就达16180亩,项目涉及永清、黄门、新城三个乡镇10个行政村4222多贫困人口。为了让贫困户通过建园造林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项目开工前,技术人员对贫困户集中开展具有科技含量的工程建设技术培训,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技术标准,现场详细讲解带土栽植、泥浆蘸根、浇定根水等实用技术,大力推广保水剂、生根粉、容器苗等先进科技成果,达到科技脱贫、科技致富的双重目的。在生态扶贫示范点建设的引导下,全县完成建园造林17565亩。涉及永清镇暖湾村、雍陈村等9个行政村的万亩退耕还林示范工程经过充分论证也开工建设,工程按照“山底硕果累累、山腰绿树成荫,山顶刺槐带帽”的思路,紧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富民产业7704亩,栽植以油松为主的生态林1049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