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政策供给
完善体制与机制
走绿色减贫路子,打赢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战,需要创新政策供给,完善体制与机制。
一是紧扣生态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结构与质量。努力满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开发中的环保设施、交通运输、商业物流、日常生活等公共服务需求,完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实施“最后一步路”工程,切实解决与农户居住、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断头路、入户路及人行便桥问题。其次,强化水、电、气等日常生活所需能源供应设施与环保处理设施建设。再次,加强乡村信息、物流服务设施建设,确保电视、网络、移动终端信号等进村入户畅通,实现全覆盖、无盲区。最后,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工程与旅游业发展融合程度,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造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瞄准消费升级和优质农产品需求旺盛的市场要求,找到传统生计方式与生态产业的对接点,引导深度贫困乡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引导市场资源整合,借助龙头企业、大型超市、互联网等技术和平台优势,建立“订单生产—加工仓储—配送销售”的三产融合模式,推动生态产业发展壮大;推进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林业、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新业态,形成生态产业新体系;鼓励专业合作社以“生态旅游+扶贫”等模式开发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鼓励贫困户以闲置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发展,在降低贫困户进入生态产业发展门槛,提高农民闲置财产性资源使用率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生态产业基地建设。
三是以绿色减贫理念,提升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水平。没有人与人的友善信任,也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友善友好。提高政策含金量,深度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推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政策到村到户到人,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孝、贤、洁、序”为主题,推进公序良俗建设;推进参与式扶贫、协同式环境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设富裕村庄绿色社区;坚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四是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生态产业技术服务,强化绿色减贫工作支撑。实施本土人才重点培育计划,支持返乡农民工、返乡青年的能力提升;着力培育和引进具有“开阔视野”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新农人”等开展生态产业经营;探索建立“社区教育”、田间学校、地方性生态知识传承等机制,开展常态化、流动式的劳动技能提升服务;建立与生态技术需求相匹配、结构合理、管理有序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为老百姓提供“看得见、有示范、学得会”的生态产业技术服务;着力提供土壤监测、修复、生态农产品种植加工技术标准、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等当前急需的农业技术与服务。
五是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生态资源变资产工作。在严守底线的同时,要坚持“三权分置”原则,精准完成农村承包地、林地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以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出发点,扩大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点成效,推进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与配套体系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路径;建立农户自留山林地抚育更新与利益分享的挂钩机制,适度简化或放宽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手续,下放自留山商品林采伐权限;提高公益林补贴标准,试行制定生态公益林采伐的国家、集体、农户三方收益分成办法和具体标准,让农户的“金山银山”变成手中的“真金白银”。(中国社会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