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投入三联结”激活脱贫产业大发展——贵州省委宣传部创新模式帮扶正安县马鞍村侧记本报记者肖克 刘久锋 天楼山下,芙蓉江河谷,山高坡陡,十亩见方的田土都难觅踪迹,这就是贵州省正安县和溪镇马鞍村。过去的马鞍村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村,全村3892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1095人。 如今,这个小村庄,却发展起了多个大产业,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转型。马鞍村发展的秘诀何在?近日,记者走进这个小村庄进行了探寻。 逼出来的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新模式 2016年初,马鞍村依托和溪镇引进的杭白菊加工企业,在田坝组靠近芙蓉江边的400亩土地上,种下了成片的杭白菊。 这是田坝人第一次在自己的土地上大规模种植玉米水稻以外的农作物。为了能脱贫,参与种植的村民非常积极,跟着村干部除草、挖地、种苗、养护…… 后来,因为土质、气候、管理、市场等原因,杭白菊的种植最终并没有取得预期的盈利,原本满怀信心的村民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受到打击,村“两委”的信心也开始动摇。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支撑。这是回避不了,也没有退路的事情。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措施,提振村民的信心。”这是贵州省委宣传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入驻马鞍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刚到村里的时候也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该发展什么产业。”正安县委常委、副县长、马鞍村第一书记李刚介绍说。 目前,我国西部大多数行政村,特别是贫困村普遍缺乏技术能手、经营管理人才、农产品销售渠道,而很多当地的能人又缺少发展资金,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形态不活,集体经济发展乏力。如何有效地将国家、集体的资金资源和能人的技术、经营管理能力、销售渠道等要素结合起来,降低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避免扶贫资金流失的现象,成为落实“三变”改革、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亟须突破的掣肘。 如何破解马鞍村产业发展难题,驻村工作队走访村里的党员、能人和贫困户,与和溪镇党委、政府和马鞍村村支“两委”反复研究想办法,四处求师找出路,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了马鞍村“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 李刚介绍,“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将国家或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实现“集体投资、能人投力”的“生产要素两投入”,并通过利益联结,形成集体、村民(贫困户)、能人共同分红的“利益共享三联结”。 “目前很多地方发展农业产业采取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最终的利润和国家的补助资金被公司(大户)拿了大头,而老百姓只得到土地流转的费用和打工的收入,虽然能够脱贫,但是要真正致富很难。”李刚介绍说,“现在我们采用‘两投入三联结’脱贫产业发展模式既可以避免国家、集体资产和资金流失,又补齐了村支‘两委’和能人的两块短板,发展壮大了脱贫产业和集体经济,并通过利益联结实现集体、贫困户、能人共同分红,形成了发展脱贫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实现精准脱贫‘三位一体’脱贫攻坚新格局。” 产业兴让村民脱贫致富更有信心 顶着炎炎烈日,正安县养鸡能人李家镇就开始一番“巡视”,他心里记挂着的,是马鞍村600亩林下养殖基地中的3万羽血毛土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