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买天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而贫困农民群体又占大头。近年来,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成为各地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目标的主要抓手。这其中,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更是成为产业扶贫中的一大亮点。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燕麦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近年来,当地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燕麦产业不仅在富民增收工程中成为明星产业,更是在脱贫攻坚战中表现抢眼。
全自动燕麦生产线。 把燕麦培育成富民产业 裸燕麦起源于我国,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处阴山山脉,该地区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是世界著名的黄金裸燕麦原产地之一,尤其是包括察右中旗在内阴山南北一带的燕麦全国有名,是我国燕麦原粮最好的产地,也是有机燕麦种植的首选地区。 燕麦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医疗价值和保健作用已被古今中外医学界所公认。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公布的十大健康食品中,燕麦是唯一上榜的谷类作物,随着我国国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健康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无疑为燕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商机。 “乌兰察布地区日照充足,空气净透,中纬度的冻土土壤利于燕麦生长,发展燕麦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乌兰察布市市长费东斌说,作为贫困旗县比较集中的地区,贫困人口占内蒙古自治区的17%,乌兰察布市无疑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农业产业扶贫则无疑是这一地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 燕麦作为乌兰察布“莜麦、山药、大皮袄”三宝之一里的粮食,深受老百姓喜爱。近年来,该市从育种、规模种植、销售、贮藏、加工等各环节着手,全力打造燕麦全产业链。 “我们将通过强化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实现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等多领域的协同配合,逐步提高燕麦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燕麦产业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建设200万亩高产优质燕麦生产基地,平均单产水平由75公斤每亩提高到125公斤每亩,最终实现年加工燕麦能力25万吨。”费东斌说,真正让种植燕麦的农民富起来。
开发燕麦新品,提升市场竞争力。 龙头企业扛起产业扶贫大旗 推进产业扶贫,龙头企业有优势、有实力,更有责任。 近年来,乌兰察布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前来投资兴业。该市察右中旗把生态建设和农牧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大规模、高标准、高科技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集群。这其中,内蒙古阴山优麦食品有限公司燕麦产业园成为佼佼者。 记者来到阴山优麦生产车间,透过玻璃窗望去,工人们在各个生产环节有序忙碌着,一件件燕麦产品从全自动生产线上鱼贯而出。 “阴山优麦产业园作为民丰种业的全资子公司,园区规划投资6亿元,重点建设燕麦米、燕麦片、燕麦乳、速食产品等燕麦深加工系列产品,以及与产业配套的仓储、包装、物流等现代化服务业体系。”内蒙古民丰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文兵说,目前已完成总投资2.4亿元,年产3万吨燕麦米生产线以及与项目配套的设施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年产2万吨燕麦片及燕麦速配类休闲食品、2000万支燕麦餐杯生产线也于近日完工并投入使用。 “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约10亿元,发展燕麦订单农户1.6万户,种植面积扩大到40万亩,直接带动6万多农民走上农业产业化致富之路。”卢文兵说。 时值岁末,阴山优麦2017年的“成绩单”让人刮目相看。“公司+农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利益联结模式逐渐成熟,“种子销售给农民-订单回收-精深加工”的经营模式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我们在11个乡镇发展燕麦订单20万亩,并对贫困户高于市场价20%进行收购,涉及农户5000多户,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卢文兵说。 “仅仅在地里做好精耕细作还远远不够,我们在探索形式多样的扶贫方法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卢文兵说,近年来,他们与当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发展集体经济”、“金融扶贫”等新的扶贫模式,共涉及贫困农户500多户。集体经济让分散的农户实现抱团发展,金融“活血”的注入极大缓解了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难题。 新的扶贫模式不仅带动了贫困农民增收,也给当地农业产业带来了创新发展的新机遇。随着燕麦种植技术、精深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燕麦的营养保健、改善饮食结构价值逐步显现,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燕麦产业市场发展前景巨大。 评论: 企业扶贫 潜力无限 作为开发式扶贫的重要主体之一,企业扶贫通常是企业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和扶贫对象的脱贫和发展需要,利用企业在人才、管理、技术和资源上的优势,帮助扶贫对象参与相关扶贫项目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的生产经营活动,带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帮助贫困人群和贫困户通过生产发展实现脱贫致富,从而形成由“输血型”扶贫到“造血型”扶贫的转变。因此,企业扶贫在目标群体瞄准上更精准、扶贫的效率更高,更有利于帮扶贫对象的可持续性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采取的是以政府为推动主体的扶贫模式,这种模式在实现我国大规模减贫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是传统扶贫模式还难以解决的。首先,扶贫对象多元化发展需求的问题。贫困的多维化表明贫困人口的需求是多元的,扶贫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收入的贫困,还需要解决贫困人口在信息、市场获取能力、教育、公共产品、发展机会、发展能力、社会资本等多方位的需求,以促进他们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其次,扶贫投入问题。中国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当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足以支撑政府负责所有的扶贫工作,扶贫资金不足仍然严重困扰当前的扶贫工作。第三,扶贫资金效率问题。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于扶贫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然而受传统扶贫主体在职能、能力、时间以及部门利益方面的制约,往往是注重资金的分配,而难以顾忌资金的有效利用,再加之资金管理方面不够严格、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情况不透明等问题,更严重影响了扶贫资金的效率。 相对于政府扶贫模式而言,企业扶贫在解决上述问题上优势明显: 一是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扶贫有助于从不同的维度来解决贫困人口的多元需求。二是企业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自身的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组织市场、技术、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帮助扶贫对象建立起可持续的发展基础,实现企业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双赢”局面。三是企业扶贫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招工等方式,直接面对帮扶对象,在扶贫的目标群体瞄准上更精准。四是企业参与扶贫可以加快和促进政府扶贫部门职能转化和管理效率提高,完善现有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优化现有的扶贫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