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的山路旁,成片的银杏产业园为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安昌镇北山村的老百姓带来了致富希望。
50岁的肖素英是地道的北山村村民,过去只能在家务农的她,如今在银杏基地实现了就近就业。(朱虹 摄) “去年3月开始,我在银杏基地打工,一年收入6千元左右。”北山村村民肖素英今年50岁,由于腿部残疾不便出行,过去只能在家务农。她说:“银杏基地离我家近,活儿不算难。就近打工后,一家人的生活宽裕多了。” 4月,正是银杏幼苗繁育基地忙碌的时节,和肖素英一样,北山村大部分50岁以上不能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在这里打工。 “栽苗的时候平均一天能挣到70块钱。”肖素英有些自豪,她最多的一次栽苗栽了7000株,一株2分钱,“政府帮你,更要自己勤快,自己肯干活才行。” “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常年看病需要花钱,两个孩子读书也正是花钱的时候。不是政府帮我们,光靠我们两个人打工,根本不得行。”肖素英说,他们家2016年就摘了贫困帽,但是脱贫不脱政策,政府对家里的帮扶措施一点儿也没少。 “实现摘帽退出只是脱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为了防止返贫,需要持续做好退出之后的帮扶、监管和巩固提升,实现脱贫不脱政策,摘帽不摘监管。”北山村党支部书记李剑说,眼下,继续做强产业,为农户持续增收是关键。 “今年,第一季度村里发放务工工资23余万元,预计银杏基地带动平均每人增收900元以上。”李剑说,2018年,村里计划新流转1000余亩土地发展银杏种植,“在大力发展银杏等产业的同时,我们正谋划搞好基础设施,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打下基础。” 4月的安昌镇金龟村,一片片核桃林,一片片猕猴桃园,一片片牡丹园,乡村道路宽敞平坦,田间地头灌溉沟渠配套完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贫困村。
金龟村的猕猴桃基地。(朱虹 摄) 在51岁村民蒲崇辉看来,金龟村村民们如今当了股东,这都是赶上了好政策。 2017年,安昌镇在“土地整治+”项目试点的带动下,把闲置的、低效能未利用的、损毁的土地进行科学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田间道、生产路的建设,促进机械生产,农作物运输,为金龟村将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打好基础。”金龟村党支部书记刘刚表示,随着各项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扶贫工作才能敢想敢干。 “经过市场调研,了解到猕猴桃经济效益高,若一亩地产量4000斤,就有2万块效益。”刘刚开始鼓励金龟村2组的村民,用土地、资金和劳动力入股,希望通过产业发展,带领贫困户和全体村民共同致富。他说,就是要鼓励村民齐心协力、抱团取暖,“别人能做的,贫困户一样能,你要给他们信心。” 村民们有钱入钱、有地入地,甚至可以通过劳动力入股,金龟村的致富活力被带动起来。 以前,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蒲崇辉无法外出务工,家里生活一直很拮据。如今,他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现在我既可以照顾好家,又用产业周转金和贷款,加上自己的土地入股了合作社。” 为改变群众收入主要靠耕种和外出务工的状况,金龟村还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推动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比如,实施“文化+旅游”,邀请非遗传承人举办以羌绣、草编等羌族手工艺为主的非遗培训班,借助西羌莫尼山牡丹庄园和猕猴桃基地,连续三年举办“牡丹文化旅游节”“猕猴桃采摘节”等乡村文旅活动,助推乡村旅游持续升温。 不仅仅只有北山村和金龟村。据了解,近年来,北川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贫困县摘帽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抓手,下足“绣花”功夫,倾注“工匠”精神,以“五个聚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减贫19135人,66个贫困村退出,全县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以下,全面达到四川省贫困县退出“一低三有”标准,已经顺利通过市初审和省验收考核。 |